12/20/2012

浪跡街頭的美國失業青年

紐約時報
SUSAN SAULNY

西雅圖——在一輪裁員潮中失去工作的時候,杜安·泰勒(Duane Taylor)正在社區大學學習人文學,自己單獨居住。後來他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又再次失業。隨後又是第三次。

現在,24歲的泰勒過着他所謂的“更低標準”的生活,在Jack in the Box餐廳有一份收入菲薄的工作,沒有足夠的錢來單獨或合租一間公寓。偶爾他的姐姐會收留他,讓他睡她的沙發;否則,他就睡在無家可歸者庇護所的一張床墊上。

泰勒解釋,他總是最後找到工作卻最先被解僱,“我隨時都可能丟了工作,丟了福利保障。我想要能夠養活自己。這是我唯一的目標。”

全國範圍內,有數以萬計的未充分就業和失業青年,其中許多取得過大學學分或擁有工作經驗。經濟衰退後,他們難於找到棲身之所。18至24歲之間的勞動者成了美國成年人中失業率最高的人群

能夠搬回家與父母同住的人還算是幸運兒,他們被稱為“飛去來族”(boomerang set)。但對那些受到經濟下滑嚴重打擊的家庭而言,他們卻沒有這個選擇。比如泰勒,他的母親在自動洗衣房工作,勉強度日。這是個打游擊的群體,他們沒有固定住址,大多睡在別家沙發上,或是躲在汽車等私人場所里。他們希望這只是暫時的困難,並希望這樣做能避免被打上流浪街頭的恥辱烙印。

這些青年是美國流浪人群中的新面孔,貧困問題專家和社會工作者稱,他們的人數正在增加。但這一問題基本是隱形的。多數城市和州都只關注於流浪家庭,並沒有做出特別的努力來找流浪青年。由於擔心被年齡更大的長期流浪者欺負,這些人往往不願去普通的庇護所。“美國無家可歸問題跨機構協調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agency Council on Homelessness)的執行主管芭芭拉·波普(Barbara Poppe)稱,青年的失業率和上不起大學的人數“表明一個事實”,即這一年齡段中“流浪人口急劇增加”。

奧巴馬政府在九個地區開展了一項行動計劃,其中多數為大城市。計劃的目的是找出沒有固定住址的18至24歲青年。紐約、休斯頓、洛杉磯、克利夫蘭和波士頓位列該計劃的城市名單中。

波普領導的機構從事計劃的協調工作,她說,“我們首輪工作中的一項,就是得到更具可信度的估算數據。”

許多城市中為貧困人口提供服務的人士稱,經濟復蘇未能緩解這一問題。佛羅里達州最大的慈善團體之一“社區食品與服務中心”(Community Food and Outreach Center)的執行主管安德烈·貝利(Andrae Bailey)說,“幾年前,不會看到大學年齡段的人因為在街頭流浪而坐在那兒,等着與危機干預工作者談話。現在,這種事很正常。”

2011年,洛杉磯進行了統計街頭流浪青年人數的首次嘗試。結果發現了3600人,但該市只有給其中17%提供住所的能力。

“其他人只能自謀出路了,”“洛杉磯流浪人群服務組織”(Los Angeles Homeless Services Authority)的執行主管邁克爾·阿諾德(Michael Arnold)說,“把睡別家沙發和待在朋友家的人算進去的話,流浪人數呈指數增長。”

波士頓也在2010年和2011年嘗試進行了相關統計。在此期間,得到救助的6000名流浪人口中,青年人數上升了三個百分點,達到12%。

“這樣的增長幅度很大,足以讓我們知道,這只是冰山一角,”波士頓公共衛生委員會(Boston Public Health Commission)的應急庇護所主任吉姆·格林(Jim Greene)說。

西雅圖的快餐店工人泰勒說,對於能在“戰勝陰影組織”(Roots)得到一個搶手的空位,自己感到特別幸運,“戰勝陰影組織”為年輕人提供在教堂地下室的庇護場所。而這樣的庇護所並不常見。

幾代人以來,對無家可歸的人提供的救助一直針對兩組人群:尚不獨立的兒童以及老年人。而現在專家所稱的“處於過渡期的青年”則很少得到關注,但這些人的需求頗為突出。

“我每天看到他們回來,垂頭喪氣、精疲力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戰勝陰影組織”的執行主管克里斯廷·肯寧漢(Kristine Cunningham)說,“這令人傷心。這個年紀正是你想向世界證明自身價值的時候。”

專家表示,要過上有保障的成年人的生活,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乾淨的衣服和庇護場所。“他們希望有一個出路,”波普(Poppe)說。她所屬機構也在搜集相關信息,以期找出哪種援助項目最有效。“他們想要一個掌握自身技能的機會,這樣的話,從長期來看他們才會被市場需要。”

“更為個性化的方法似乎很有效,”波普補充道。

但是,這種項目面臨著兩大困難:首先,渴望獨立的青年不願意承認他們需要幫助、無家可歸。而那些專門為他們設計的庇護所——那些提供關於職業和創傷的諮詢,以及教育和培訓項目的庇護所——通常都很小。

“戰勝陰影組織”的庇護所只能容納35人,每天晚上大家會通過抽籤決定誰能留下來,留下來的人將得到食物、洗衣服務和諮詢服務。該組織正計劃擴大規模至45張床。

城市的另一端,20歲的羅曼·塔諾(Roman Tano)最近在“關懷青年組織”(YouthCare)下屬的“詹姆斯·W·雷獵戶座庇護中心”(James W. Ray Orion Center)過夜,這是為青年提供訓練項目的另一家庇護所。10月份,它裡面的床位從過去的15張增加為20張。

兩個月前,塔諾失業後放棄了在家鄉達拉斯的公寓。他賣掉自己的豐田汽車,跑到西北太平洋地區尋找機會。

他租了一間房,做好簡歷(他的專長是籌集資金),準備重新開始。但當他用光了自己2000美元的儲蓄時,“我人生第一次落魄街頭,”他說,“我就不得不四處遊盪,試圖讓自己暖和些。”

塔諾是在網上找到“關懷青年組織”的庇護所的,而且已經在那裡呆了一個月。他已經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為一個環境組織做遊說工作 。

說起“關懷青年組織”,塔諾表示,“進這樣的庇護所,我覺得渾身不自在。但是當我待在這裡時,才發現有各種各樣的人。有很多人都在為離開這個地方而努力。”

“等我拿到工資後,”塔諾充滿希望地說道,“我就應該會離開這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