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14

向蘇格拉底學不盲從!獨立思考,做一個有觀點的人

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中年時的生活習慣是:每天用完早餐,就外出遊逛,找人聊天。他喜歡一對一的談話方式,而不喜歡上課或演講,因為上課沒有溝通對話的機會,反而在聊天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他的方法。

我們與別人談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譬如,「我告訴你一件事情。」這就是一種方法──我直接告訴你一件事情的發生,因為我看到的你沒有看到。另一種方法是在談話中,聽到對方提及某種概念時,我可以反問:「既然你使用這個詞語,就應該知道它的意思。」舉個例子,蘇格拉底和一個年輕人聊天的時候,故意引導對方,說:

「你覺得某某老師為了援救小孩,卻犧牲自己被火燒死的事情,是不是顯得她很勇敢?」

年輕人上說:「對!她真的好勇敢,令人佩服!」

蘇格拉底又說:「你如此肯定她是勇敢的,那麼你一定知道什麼是勇敢?」

「那當然!」

蘇格拉底繼續問:「我想了很久,就是不清楚勇敢的本質是什麼?那麼,你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勇敢?」

年輕人說:「勇敢就是勇敢地去救人。」

蘇格拉底再問:「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去救人,那麼是不是沒有機會救人的人,就沒有辦法表現勇敢呢?」

「不對,不對!有些人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可是……」他講了半天,舉了很多個別的勇敢情況來加以歸納。但是,蘇格拉底問題的真正含義是:

「如果不先知道勇敢的定義,又如何知道什麼是勇敢的表現?」

這樣的反問法,啟發我們反省的空間:「你是不是沒有經過考慮,就接受許多既成的觀念?」這個觀念往往是風俗習慣或是傳統權威所造成,以致你根本沒有經過批評的反省,就盲目認定某行為一定是好的或壞的。

如此一來,被問到的人內心產生激烈的衝突與掙扎,然後才開始思考:「奇怪?我原以為自己生活安定,行事以仁義道德為規範,應該沒什麼問題才對,怎麼一討論起來,處處都是問題呢?甚至自己只不過外表像鄉愿一樣,跟著別人盲目地過日子,內心卻根本沒有真正理解。」

內心沒有真正理解,行為就會缺乏穩固的基礎。譬如,我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只是根據別人的說詞,在什麼情況下跳水救人就是勇敢。所以,我一定要等待機會,以跳水救人來表現勇敢。事實上,我不知道勇敢的本質是什麼,我不是為了勇敢而勇敢,也不是為了別人的稱讚。像這樣反省之後,就會發現,真的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知識?

這種透過反詰、辯證,再設法歸納成普遍的概念或定義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所用的思考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