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12

地球也害空調病

/ The New York Times

在印度城市塵土飛揚的道路兩旁,那些破敗的住宅樓,和骯髒灰暗的水泥房子里,一件新近興起的家用電器佔據着顯耀的位置,它是當地人新的身份地位的標誌。空調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的象徵,婚娶之際不能沒有的嫁資或聘禮。

空調比汽車便宜,而且,在濕熱地區,可以說空調對人們生活的改善也顯著得多——在涼爽的環境下,孩子們更易學習,工人們也更易入睡。

在印度孟買的家電商場購物。發達國家正在淘汰一種對環境有害的氣體,而印度和中國等空調消費大國卻正在加大使用其他的有害氣體。

然而,隨着空調迅速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窗戶和店面,科學家們對空調製冷劑造成的影響愈加警惕,因為這些化學物質都是全球變暖的強力誘因。

在中國和印度,隨着中產階級的崛起,空調不再是一件奢侈品,而氣候變化又使氣溫升高。因此,空調銷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據估計,單單是在經濟上升中的印度孟買,空調的需求量就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空調製冷劑最早是通過1987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來進行規範的,該協議的目的是保護臭氧層。它規定,空調廠商須使用更無害的製冷氣體,從而減少了對臭氧層的損害。臭氧層能夠阻擋致癌的紫外線,是地球的重要保護盾。最早使用的冷卻劑是氟氯烴 (CFC),由於該物質對臭氧層極其有害,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淘汰;最新型的製冷劑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使用,對臭氧層的影響甚微,或根本沒有。

但是,這類氣體會造成另一種影響,這種影響基本被這份保護臭氧層的協議所忽略。這類氣體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是等量的典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上千倍。

事實上,這一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們計算出,如果全球市場上的所有空調都使用最新型的製冷氣體,到2050年,27%的全球變暖都將是由這些氣體引起的。

這樣看來,挽救一種全球環境災難的良藥,成了導致另一種災難的毒藥。“要採取行動,時間非常寶貴。” 斯蒂芬·安德森 (Stephen O. Andersen) 說。他是該協議技術經濟顧問小組的聯席主席。

目前,各項數據仍然在朝着不利的方向發展。

替代氟氯烴的氣體,統稱為含氫氯氟烴 (HCFCs), 該類氣體對臭氧有輕度損害。由於協議規定逐漸減少使用該類氣體,很多科學家預計大氣中該類氣體的濃度應該有所下降,但事實是,它們的濃度仍在快速增加。這些氣體是發展中國家欣欣向榮的空調行業所依賴的支柱。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這些氣體的濃度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翻了一番,達到了最高水平。

更新的對臭氧層無害的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同樣在急劇上升,因為發達國家在十年前開始轉而使用這些氣體。美國的新型室內空調現在使用氫氟烴 (HFC) 作為製冷劑,名為410a,該物質對臭氧沒有害處,因此被貼上“環保”的標籤。但該物質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00倍。但協議不能控制這類製冷劑的使用,因為只針對破壞臭氧層的氣體。

按照協議的時間表,幾十個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也要從明年開始停止使用含氫氯氟烴,代之以其他對臭氧層影響更小的氣體。但美國和其他經濟發達國家正在敦促發展中國家選擇沒有溫室效應的氣體。這周在里約熱內盧,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參加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被稱為“里約+20” 峰會(Rio+20)。大會的暫定議程中,就包括逐步淘汰氫氟烴類製冷劑的提議,因為這類氣體有溫室效應。

但希拉裡面臨着阻力,因為美國實質上是在要求別的國家去做美國沒有做到的事情:跳過這一代的製冷劑。問題是,目前並沒有一種現成的,可商用的空調製冷劑替代品,既不破壞臭氧層,也沒有強烈溫室效應——儘管有很多替代品即將問世。

幾乎所有的化工企業和空調公司——包括美國化工巨頭杜邦 (DuPont),以及日本領先的家電製造商大建工業株式會社(DAIKEN)——都研發出了不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空調設備和製冷劑。有的公司甚至已經組建了工廠投入生產。

但這些產品需要獲得規範批准,也需要制定出新的安全標準,才能銷售,因為產品中的氣體經常是可燃或有毒的。同時,現行的製冷系統利潤豐厚,再加上對氫氟烴類氣體沒有有效的規範,各國和企業都沒有動機把新產品投向市場。

“現在沒有好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為什麼各國都在黑暗中摸索。”拉金德拉·申德 (Rajendra Shende) 說。他之前曾領導位於巴黎的聯合國臭氧計劃,如今在管理位於印度浦那 (Pune) 的地球政策中心 (Terre Policy Center).

已存在25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被廣泛認為是史上最成功的環境保護協議,因為該協議基本上杜絕了對臭氧層有巨大破環力的氟氯烴的使用。根據協議的條款,發達國家要首先停止使用一種有害氣體,發展中國家在十年或更多年後跟上,使替代技術趨於成熟,價格也得到下調。

氟氯烴-12的濃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快速上升,但在協議嚴格淘汰計劃的制約下,該氣體的濃度從2003年開始逐漸減少。200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學家得出結論: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

但是,由於新的空調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最初的勝利感也被這潛在的破壞所沖淡。完好的臭氧層本身就能導致一定程度上的變暖,但這些製冷氣體反射地球輻射出的熱量,從而引起了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80年代中期,各國根據此協議制定規則時,世界對全球變暖還知之甚少,製冷工業主要在西方,而發展中國家對製冷的需求甚微。

這種情形顯然已經改變。

40歲的傑西瑞·龐加比 (Jayshree Punjabi) 來自蘇拉特 (Surat),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她去孟買的維傑電器 (Vijay Sales) 購買一個空調。她的第一個空調購於10年前,如今她有三個空調。“現在,蘇拉特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至少一個空調,”她說,“孩子們在電視上看到了空調,他們就會要。”

隨着食品供給模式的轉變,冰箱也成了必需品。“我小時候在德里 (Delhi),當時買菜都是從街邊小販那裡買;現在,蔬菜都來自超市,”阿圖爾· 巴蓋 (Atul Bagai) 說。他是印度人,現在是聯合國臭氧計劃在南亞的協調人。

2011年,全球55%的新空調是在亞太地區銷售的,空調的生產也轉移到了該區域。去年,中國生產了全球超過70%的家用空調,供國內消費和出口。最常用的製冷劑是含氫氯氟烴-22。2010年, 該氣體在中國的排放量大約是美國的七倍。

隨着廉價的含氫氯氟烴-22從亞洲流向各國市場, 減少或停止其使用的努力即使是在美國也遭遇挫折。比如,儘管目前美國法律禁止銷售含有該氣體的新空調,但一些商店已經開始出售空部件,安裝以後可以加註這種廉價的氣體,繼續使用。

四月在蒙特利爾為期四天的會議上,約200個參加蒙特利爾議定書執行委員會的代表就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現狀爭論不休。他們應該關注臭氧層保護,還是氣候變化?還是兩者都要關注?

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提交減少使用含氫氯氟烴類氣體的計劃,以期獲得聯合國的財政支持;而另一方面,富裕國家代表團則反對使用氫氟烴的提案,因為這些氣體會導致氣候變暖。加拿大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各國只應使用對全球變暖影響較低的製劑。

把逐步減少氫氟烴類氣體的使用納入條約是減少全球變暖最經濟的一種途徑,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德伍德·策爾克(Durwood Zaelke)說。

但是中國、印度和巴西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會減緩發展而且成本太高。正在研發的所有可接受的空調替換產品,要麼有專利保護,需要新的設備,要麼需要大範圍制定新法規和新的測試環節。“這看起來簡單,但並不規範,還會帶來新的負擔,”中國代表王勇(音譯)稱。

巴西出生的蘇里·卡瓦略(Suely Carvalho)是聯合國《蒙特利爾議定書》和化學部的負責人。她說:“發展中國家已經在儘力逐步減少(這些氣體的使用),現在你們卻說,‘我們做過的事,你們不要再做。’你應該知道他們為什麼不滿意。”

商業利益造成了談判僵局。儘管議定書積極限制含氫氯氟烴-22在製冷中的使用,但限制這種氣體生產的時間表則緩慢、寬鬆,因此過去10年中含氫氯氟烴-22的產量增加了60%以上。即使是在美國,現在生產含氫氯氟烴-22仍然有利可圖,可以將其用於舊的空調設備、出口或者是其他排放量不大的工業用途,比如生產鐵氟龍。

政治影響力巨大的廠商比如印度的Gujarat Fluorochemicals, 中國的浙江東陽化工機械公司,以及墨西哥的Quimbasicos公司(霍尼韋爾公司持有其49% 股份)因為生產這種冷卻劑而生意興隆。他們甚至還因此獲得了聯合國的高額補貼。

杜邦的大氣科學家麥克·麥克法倫(Mack McFarlan)表示,從廠商的角度來說,他們不願意急於在市場上出售環保的新技術,除非他們得到強烈信號,告訴他們各國會採用這些技術。

瑞士環境顧問奧特馬·施萬克(Othmar Schwank)在聯合國擔任顧問。他說:“在許多國家,這些目標會很難實現。隨着印度和中國的家用電器需求不斷增加,大家都在賺錢,所以他們想盡量拖延時間。”

《蒙特利爾協議書》最初規定,發展中國家在2040年前停用含氫氯氟烴,但是該協議的管理理事會在2007年加快了時間表。“我們看到含氫氯氟烴的使用急劇增長,”德國政府機構德國技術合作局環境項目(GIZ Proklima)的馬庫斯·維皮奧爾(Markus Wypior) 說。 新的時間表規定,發展中國家必須在1月1日之前使含氫氯氟烴用量趨於穩定,在2015年之前把用量減少10%。

但是空調產業發展得太迅速,要達到基於2009到2010年消耗量計算出得目標,就需要印度現在減少當前使用量的40%。包括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嘗試通過一次性的措施實現2013年的環境目標,而同時不影響他們的製冷產業,比如在生產泡沫時用其他氣體代替含氫氯氟烴-22。據預測,完成2015年的削減計劃會更難。

與此同時,《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利用其有限的方法來推動發展中國國家使用環保的方法來代替含氫氯氟烴類氣體,為降低溫室效應的計劃提供25%的獎勵性補貼。但專家表示,這種獎勵不足以刺激機器設計,服務,生產和政策領域發生重大變化。

前景美好的新技術在等待着,隨時可以投入使用。在中國和其他不多的幾個國家,少量使用碳氫化合物的室內空調已經走下了生產線,但還沒有獲得銷售批准,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化學物質是可燃的。這些空調幾乎不會導致升溫或臭氧層損耗。

不過,在歐洲,使用碳氫化合物製冷的冰箱已經投入使用很多年了。美國的一些企業,比如百事公司和Ben and Jerry’s,作為它們可持續發展計劃的一部分,最近都改裝了店內冷櫃不再使用氫氟烴,而改用碳氫化合物了。

美國環境保護局在一份聲明中稱其最近已經批准了一些新的不造成氣候公害的氣體,用於車載空調和冰箱。並且它“正在評估其他空調應用的替代製冷劑,”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種叫做R32的新一代氫氟烴類氣體。

然而,這些技術什麼時候才能投放市場呢?即使細微的努力都受到了阻礙。

去年,歐盟開始要求汽車生產商在汽車裡使用無氣候公害的冷卻劑,這被視為一個相對簡單的轉變。一種叫做1234yf的化學物質被認為是適合的替代物。汽車空調只需少量這種冷卻劑,因此可以降低對化學物質可燃性和成本的擔心。

但今年,歐盟延遲了該計劃。生產這種化合物的中國工廠依然在等待政府的登記註冊。 這項技術的專利目前為霍尼韋爾公司 (Honeywell) 所有,但仍存在爭議。德國政府也尚未結束安全性測試。

威派爾 (Wypior)的公司正努力在印度和中國推廣無氣候公害的空調工業。他表示:“我們已經具備了技術條件,大家對這些技術也都了解,證明是可行的——儘管規模不大。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行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