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口悠紀雄
不久前,我到韓國演講,重訪久違的首爾,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韓國年輕人的英語很好,而且他們會到美國或加拿大工作(擔任會議的口譯)。其實就在不久以前,我觀察到的現象並不是這樣。旅居紐約的知名小提琴家鄭京和,英語不能說是非常好,而現在,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與我同世代的韓國人還無法使用英語表達意見,但下一世代的韓國人,英語能力卻有很大的提升。
大量使用英語溝通
俄羅斯人的英語也變好了,與我同世代的芭蕾舞者,例如流亡的馬卡洛娃、蘇聯瓦解後移居美國的柯爾巴可娃,其實英語都不太靈光,但是現在,俄羅斯的芭蕾舞者都可以流利地使用外語,而且他們不留在俄羅斯國內發展,而是活躍於外國的芭蕾舞團。當今紅極一時的馬林斯基劇院藝術總監暨指揮家格吉耶夫,也是活躍於世界各地的舞台,他的英語簡直就和美國人沒兩樣。
由於芭蕾或音樂不牽涉到語言,許多人往往認為不必使用外語,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蘇聯瓦解之後,俄羅斯人得以到外國去發展,使用外語的意義就提高了。
俄羅斯的情形,顛覆了外語必要性的觀念。八○年代之前,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人民的外語能力都不好(日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都是典型的例子)。因為國家人口眾多,只使用本國語言就足以進行經濟活動(相比之下,歐洲的小國若只使用本國語言,經濟就無法成立,所以幾乎所有歐洲人的英語能力都很強,無論到哪裡都可以使用英語)。不過,只要是與專家有關的領域,就不是那樣了。
企業紛紛改以英語 為內部共通語言
不只韓國和俄羅斯的年輕人在改變,中國也正在改變。只要會說英語,就算不會中文,也可以在中國找到相當多的工作。至於在東南亞,更是很久以前就可以只用英語在當地工作。企業的共通語言是英語,在現代世界是極為普遍的情況。重點是,必要的不是當地的語言,而是英語。
不少企業宣布以英語為企業內共通語言,引發了話題。對此人們的反應多半是:「只雇用日本員工的企業並不需要英語。」不過,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如果以英語為共通語言,就可以網羅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使公司得以發展。企業若想發展,這樣的決定是沒話說的,尤其若想活躍於海外市場,更是當然之極的事。
實務上用的英語和學校教的不一樣
工作實務上必要的英語,和在學校學的英語有什麼不同呢?商務場合上實際使用英語時,通常是在用英語舉行的會議中,聽取其他成員的報告、報告自己的工作,或者針對事業方針發表意見;換句話說,英語是作為職場上溝通的工具。
這裡所謂必要的能力,往往和在學校英語考試中得高分的能力不同。首先,「聽得懂」英語的討論是絕對必要的,而且討論不一定是以放慢速度的方式、發音標準的純正英語進行。亞洲人說的英語很多都是這樣,印度人的英語就是典型的代表,我們也必須設法理解那樣的英語。
這種實務上接觸到的英語,跟學校教我們的英語是不同種類的東西。考試時,重視的是文法正確的英語、正確的發音等,弄錯的話就會被扣分。至於實務上的英語,可以使用該領域的專業用語,往往遠比文法與發音完全正確更加重要。此外,準備學校的考試時,完全不必理解印度人說的英語,但在實務上卻往往很重要(不可能要求對方「請用英國式的發音慢慢講」)。這樣的英語能力,在學校教育不一定學得到。因此,即便在學校考試或多益考試中得高分,到了實務的層面卻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情形是非常多的。
光會英語會話並不足以談生意
工作上必要的英語,是專業用語或專業的表達方式,這些和一般的日常用語或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懂專業用語,就無法與專家們對話。反之,如果連專業用語都懂,就具有與專家同儕溝通的相當厲害的英語能力(需要的語言依領域而異)。
然而,英語會話補習班或電視、電台的英語會話教學,對於「專業用語的重要性」認識極為淺薄。說得極端一點,很多時候「你好嗎?」或「今天天氣很好噢!」這樣的問候或對話都被視為英語會話。
不過,只用這樣的英語,並不能與專家同儕溝通意見,也無法推動工作。與人寒暄時若想給對方好印象,擺出笑臉遠比用英語問候重要得多了。我們要擺脫「只要會講一般問候等情況派得上用場的英語就好了」這種籠統的想法,確實理解在工作上實際必需的英語是什麼,是很重要的事。
野口悠紀雄,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曾赴美留學,取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一橋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教授,以及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專攻金融理論、日本經濟論,著有《進入職場才知道,學這些最有用》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