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3

技術即政治 更要公共參與

廖偉翔

身處後進社會中的台灣,在各層面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諸多爭議,而且大多牽涉到科學技術,如核能發電、疫苗施打、各種污染物的測定等等。其中高度專業化的技術門檻,乍看難以進入,更讓普羅大眾有了「交給專家管就好」的心態,然而技術物╱技術體系是蘊含著政治性的,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公共參與,反而更要用不同於「專家」的視角切入,打開技術物的黑盒子。

別把監督讓給專家

《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是近來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的本土著作,透過空難、肥胖等等不同的案例,試圖打破專家與常民之間的藩籬,也揭示了技術其實具有更大的公共參與空間。書中明白指出,技術物的政治性無所不在;技術物的發明和被創造之初所經歷的各種社會條件波動,隨著時間推移,甚至已經自然化為自然之中的一部分(例如:電燈、自來水在現代人的眼中似乎理所當然)。

最重要的是,了解技術的社會脈絡和社會組織,正是破除行動者自願順服的關鍵,而且參與的門檻不應該是專家才能跨入其中。這正是為何科技議題應該被拉回「公共事務」的場域,而不只是「專業問題」的原因之一。如同書中提到的,「對科技議題相關的細節更了解,或者能提出不同的詮釋與作法,對抗或質疑時可能會更有力。」

甫成立不久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正是一群主婦和媽媽們,以常民之姿挑戰台電和原能會專家權威的最佳示範。在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中,我們除了面對媒體壟斷的危機,更面對專家壟斷了技術的危機。核能安全、空氣污染等等重大的公共議題,我們怎麼可能把屬於自己的監督權拱手讓給「專家」?因此,面對政府官員和專家的保證,我們更必須挑戰其論據,這正是民主國家當中至關重要的一種公民參與。

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系六年級、政治學系輔修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