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013

日本年輕人不願去海外?

日本經濟新聞
肖敏捷

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2011年日本人的出國人數為1699萬人次。日本目前的人口大約有1億2000萬人左右,平均下來每10個日本人中有1.4個人因觀光等原因出國。另外,根據外務省的統計,截至2011年10月底,在海外定居或長期工作等的日本人數為11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無論與美國比還是與中國比,我想這兩個比例應該都不低。雖然須費很大的功夫去弄清楚年輕人佔多大的比重,但筆者認為至少從這兩個數據可以證明此文的標題難以立足的。

儘管如此,在日本國內,有關此方面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批評者經常舉以下兩個例子。第一,日本大學生不願去海外留學。在歐美的著名大學裏,從中國以及印度來的留學生急劇增加,而日本留學生說銷聲匿跡有點誇張,但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第二,日本的一些企業管理層抱怨說年輕員工不願意去海外工作,尤其是去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相比之下,韓國三星集團的員工全世界滿天飛,積極開拓、吃苦耐勞。所以,批評者往往垂頭喪氣地給你一個沮喪的結論:日本的年輕人胸無大志,屬於沒有指望的一代。

據說從古埃及文物資料中發現幾千年前法老已嘆息說年輕人不行。所以對此指責應該善意地理解為長者對後輩的呵護。但是,在日本談論這個話題時,最具煽動性的說法是因為日本就像下沉中的鐵達尼號,年輕人應該迅速逃離日本。尤其是此話出自一些財界重量級人物之口,影響力非同一般。

對此觀點筆者往往是唱反調的。無須搬出經濟心理學來故作玄虛,人在做一個決定時,往往會很自然地去均衡得失。當得大於失的話會做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從這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來看,日本年輕人不願去海外是因為得到的可能要小于失去的。姑且不論從極為便利的生活環境到良好的社會治安令從很少吃過苦的日本年輕人難捨,關鍵在於年輕人大多對投資能否帶來更佳的回報持懷疑態度。

例如,花近千萬日元在哈佛大學讀一個MBA,但不等於你就拿到了通往成功的通行證。因為日本經濟與社會已非常成熟,不會輕易被幾個「海歸」忽悠的,搞不好可能出現水土不服。況且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不出門也能知曉天下事,不像日本的零售巨頭幾十年前去美國考察才知道美國竟然有超市,趕快引進到日本大獲成功,這種便宜已經是越來越難撿到。事業能否成功,一靠商才,二靠努力。最近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一家人材派遣企業老闆今年不到30歲,滿臉娃娃氣,在東京讀大學時就開始創業,此人應該沒有留過洋。

目前日本經濟陷於結構型困境有多種原因,筆者認為是過分強調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國內市場可能是原因之一,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並不過分。例如,智慧手機越做越智慧,但日本有關廠商在全球的市佔率仍然微不足道。在日本國內,最有消費能力的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可是當中又有幾個老人家能玩轉智慧手機?如果像當年開發「傻瓜」相機一樣,開發出連80歲老太太都能操作自如、幫她打理日常生活的「傻瓜」型智慧手機,我想「銀髮族」是非常樂意慷慨解囊的。說到底,沒有母國強大的市場做後盾,光靠海外市場猶如無根浮萍。

同樣,日本如果能重塑一個起碼領先亞洲的強大國內市場,筆者認為會吸引亞洲的年輕人蜂擁而至。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不是擁有多少洋博士,而是應該像美國一樣坐等大家來拿博士。筆者不否認日本有許多固步自封的地方,所以筆者對日本年輕人的建議是實在不願呆在日本想去海外的應毫不猶豫地去,但希望更多年輕人能留在日本開拓日本國內市場。海外並非遍地皆黃金,日本也並非鳥兒不生蛋之地。

至於那些拿中國留學生大舉進軍海外來抨擊日本年輕人的評論家只能說對中國的國情略知皮毛而已。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需要向海外學習的東西仍然很多,換句話說低成本高回報的可能比較大,正如70年代末日本也出現過「留學大眾化」熱潮一樣。但是,國內如果有更多平等的發展機會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又有幾個人願意背井離鄉呢?作為一個老牌留學生,對此筆者應該有點發言權。

去海外的不等於有雄心大志,留國內的不等於雁雀之輩。政府或企業為年輕人營造一個寬容的拼搏環境至為重要,中日皆同。

肖敏捷,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生院。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產管理之後,目前為獨立經濟分析師。作為頻繁來往于中日之間,不斷推出準確經濟報告的經濟分析師而為人所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