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4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cademia Sinica

各位同仁:

感謝各位一年來的辛勞,在31個所、中心及行政部門全體同仁的努力下,本院學術研究成果豐碩,且備受肯定;而在人才延攬與培育、國際學術交流及院區環境營造等方面,也成效良多。在此簡要與各位分享重要成果及刻正進行或規劃的事務:

本院發展現況

作為全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本院懷抱著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使命,不但深耕基礎研究,且同步開展跨領域學科整合,以激發前瞻思維、發展關鍵技術。而在著重科學研究的同時,對人文關懷的投入亦未曾稍減;無論是提出政策建議以呼應社會脈動,或擔任唐獎評選工作以提升我國際能見度,過程中都可看見本院院士及同仁貢獻所長、努力不懈的身影。

針對學術發展及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本院持續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迄今已公布了12本政策建議書。今年提出的「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建議書」及「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即針對攸關國人健康的食品安全議題,及長期不符社會需求的賦稅制度謀求因應對策,期能協助政府化解危機。

為提升臺灣的國際學術能見度,本院也擔任臺灣國際級獎項—「唐獎」的評審單位。該獎項係由「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所設立,旨在推動國內外「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可視為華人社群對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大貢獻。各獎項的評選委員除本院院士之外,另聘請國際權威參與。今年6月所公布的首屆得獎名單,計有5人,已於9月18日舉行頒獎典禮,而本院余英時院士獲頒「漢學獎」。

此外,本院科學研究基金已於今年奉准設立,研發成果之所得可自行運用,無須再撥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本院對於科研基金之管理,初期效益將著重於人力資本、技術開發與專利申請等無形資產的累積,而後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科技產業的升級,及群聚效應的發酵,辛勤耕耘的智慧財產終將轉化為實質營收,使基金得以永續經營。

謹就重要院務分述如下:

研究人力

本院截至今年11月計有研究人員924名、研究技術人員95名、博士後研究員1,063名、行政技術人員273名、約聘僱研究助理3,475名、研究生1,921名,總數為7,751名。為堅強本院研究陣容,今年已延攬多位傑出學者到院服務,如原任職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朱有花博士及任職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陳慶士博士,即應本院邀請,分別擔任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而本院同仁們以勤奮不懈的治學精神,為研究工作奠定深厚根基,自102年迄今已有17位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3位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位獲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2位獲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

在人才培育方面,本院於91年設立「國際研究生學程」後,至今已與國內研究型大學合作設立12項跨領域博士班學程。學生中有253名外籍生,占總數的56%,分屬41個國家。此外,自97年起與各大學合辦博士班學程,以具有前瞻性及競爭力的跨領域研究為主題,目前已設立7項學位學程,共有147名博士生。且與國立陽明大學共同合作推動為期四年之「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由本院王汎森副院長等近30位院士及研究人員開設人文講座,打造全新通識教育課程與生物醫學基礎科學教育,共同培育具宏觀視野、人文素養與多元思考能力的生醫人才與科學家。

研究環境

為使研究人員潛心鑽研學問,並吸引優秀人才到院服務,本院傾力營造優良研究環境,並引進尖端儀器設備。在院區環境改善方面,跨領域大樓已於今年正式啟用,容納應用科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其他如神經科學等跨領域研究群;籌建環境變遷研究大樓,以容納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統計科學研究所及地球科學研究所;辦理學人宿舍之新建工程,以吸引國內外優秀學人到院服務,學人宿舍第二期計有154戶,近期即將完工;蔡元培館已完成整修,除用以陳列蔡故院長史料外,亦設有研究人員輕鬆討論之空間,以促進同仁之交流;興建生態時代館,近期完工後將增加院區內動、植物復育及棲息環境,創造出本院之生態綠廊。

在尖端儀器的採購及使用方面,本院現有逾500萬元儀器設備347台(含科技部補助計畫項下儀器),由儀器服務中心統一辦理預算審核及使用效益評核,務使相關儀器除滿足同仁研究所需外,並藉由資源共享,充分發揮使用效益。

為突破目前產業結構及生技發展的瓶頸,本院推動建立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全案預計於105年完工啟用,屆時可望發揮生技研發的群聚效應,進而維繫我國高科技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另為協助政府均衡南北學術、人文與產業的區域發展,本院規劃設立南部院區,預定地位於高鐵臺南站特定區內之「產業專用區」,面積為7.3公頃;將優先辦理土地取得,並先借用交通大學部分樓層進行籌備規劃,另將擇期辦理後續之公共工程及景觀、建築工程等開發建設。此外,本院南部育成中心業於今年7月經科技部審議核准在臺南設立,該中心將以發展農業生技產業為主,協助開發糧食作物、經濟花卉、生物性製劑等關鍵技術及衍生性商品;並與南部學研單位合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及人才培育,進而帶動南部生技產業之永續發展。

研究發展

為提升各領域之研究水準,本院依不同目的設有「主題研究計畫」、「深耕計畫」、「前瞻計畫」等學術研究計畫,慎選具原創性與前瞻性之研究主題,進行跨學門的團隊合作研究,並藉此發掘具發展潛力的新世代研究人員,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俾使研究人員得以潛心研究,進而開拓嶄新的知識領域。104年度新增「主題研究計畫」計核定12件;104年度之「前瞻計畫」與「深耕計畫」獲獎名單,亦於12月間公布,分別有9位及8位同仁獲獎。

近年來為因應全球環境變遷,更創設了「永續科學研究計畫」。104年度永續科學研究計畫特別將「食品安全與食品添加物」議題納入,該計畫邀集了院外食品安全相關研究單位(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參與,期以跨領域、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整合型研究計畫,協助政府研提對策,以保障食品安全,維護民眾健康。

另為落實本院獎勵學術研究之法定任務,設有「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鼓勵學者深入思考,發表優秀學術著作。本年度分別有16位及5位研究人員獲獎。

本院亦致力於將重要研究成果技轉於產業界,期帶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本院今年共獲得81項專利,歷年來共申請1,637件國內外專利,並獲得706件;與業界簽訂919件授權案,授權金額總值逾新臺幣14.8億元。另本院育成中心已有13家公司進駐,引進超過177億元資金,並有62項產品刻正開發及臨床實驗中,30項產品已上市,創造逾600個就業機會。

國際交流

為提升與重要國際科研組織之交流互動,本院積極整合研究能量,參與並投入組織運作,於1937年加入「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成為國家會員。而自李遠哲前院長於2011年擔任ICSU會長職務後,更與該會強化夥伴關係,合作設立「國際災害風險整合研究中心」,由永續科學中心負責實際運作。且於今年8月率團赴紐西蘭參加第31屆ICSU會員大會,成功爭取2017年第32屆ICSU會員大會於臺北舉行。ICSU會員係由121個國家會員及32個國際科學聯盟所組成,ICSU大會不僅提供各會員交流之平台,其會議結論往往亦能對各國政府提供科學領域發展之政策指導方針,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王惠鈞院士於2011年接任「亞太生化暨分生科學家聯盟」(FAOBMB)會長職務,並為我國爭取到國際科學理事會轄下的「國際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聯盟」(IUBMB)第15屆年會主辦權,該會議已於10月間隆重舉行。

本院亦爭取到第17屆新興傳染疾病國際會議於明年1月在本院舉行,主題為「新興傳染疾病復原與控管」,會中將深入探討當前新興傳染性疾病之發展與防治。由於本會議係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日本共同合作,屆時將有該領域之美、日學者與官方代表出席。

而2016年「太平洋科學協會」(PSA)第23屆大會亦將由本院主辦。該協會係由太平洋諸島與環太平洋地區共30個國家所組成,為太平洋地區重要科研組織。相信藉由這些重要國際會議之在臺舉辦,將可為我國帶來極高的國際宣傳效益。

為使我國深具發展潛力之學子有更多機會進入國外頂尖學研機構受訓,本院積極與國外商訂人才合作培育計畫。自2012年度開始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化學院、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研究院(Scripps Institute)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大學分別簽署學術合作協議,著重生醫、能源、農業、人類健康、微生物等領域研究人員及博士後研究員的交流與實習,目前已選送了7位博士後研究員。最近也將與其他頂尖大學,如牛津大學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建立合作關係,期藉此儲備高級研究人才,厚植科研實力。

結語

在同仁們專注研究,持續以優質研究成果回饋社會的同時,本院卻面臨研究經費逐漸緊縮之嚴峻情勢。自102年起,本院「總體科技計畫」預算已連續3年負成長;又因預算結構的特殊性,近7成經費必須支應用人費、維運費等基本行政支出,僅餘3成得用於基礎研究,且隨著研究人員薪資、水電費逐年調漲,在預算排擠效應下,10餘年後本院將再無研究經費可用。為此,本院前已邀集行政主管開會研商,未來將藉由精進預算籌編作業、共用研究儀器與庫房、管控研究人力、落實水電節能等措施以撙節經費,請同仁共體時艱,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研究效益。同時,將審慎規劃並妥善運用科研基金,為本院開拓自主財源;另持續向行政院爭取科技預算微幅成長之空間,期使同仁能心無旁騖,持續以研究成果為社會與國家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值此歲末,敬祝大家

身體健康

研究順遂

院長  翁 啟 惠

103年12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