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真一
一英國攝影記者,最近在香港一大廈屋頂天台,拍到曝曬約3萬塊鯊魚鰭的照片及錄影帶,看得真令人震驚,不少人認為是「最寫實、殘忍和野蠻」的象徵。
據說以往廠商在路邊曬魚鰭,引發輿論非議,後來改在隱密的廠房頂樓曬。動物保護團體說「你吃的不僅是桌上的一碗魚翅湯,而是正在破壞海洋的生態。」動保團體這幾年努力推動拒吃及立法不准買賣及餐館禁售,希望從減少魚翅需求,增加鯊魚生存的機會。
筆者曾為文舉出美國研究發現,簡稱BMAA的神經毒素(β-N-methylamino-L-alanine;β-甲氨基-L-丙氨酸)在鯊魚魚鰭內含量很高,是鯊魚肉的17.7倍,含量僅次於魚的腎臟,且是魚肝的兩倍,魚翅越上等恐越毒。這BMAA可能跟「阿滋海默症」及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增有關。
看到這次曝曬的照片及錄影帶,看那骯髒的環境,露肉且有些還血淋淋魚鰭切面,真是心驚肉跳。這種環境下,魚鰭切口正是葡萄菌或其他細菌最容易生長的溫床。這類細菌容易產生毒素,像葡萄菌毒素是食物中毒最常見的一項。細菌不但可分泌毒素,細菌本身含有內毒素。即使細菌死亡或被殺死,毒素仍可留在魚翅。
高溫殺菌難除毒素
或許您以為魚翅煮過後,會殺死細菌,可安心享用。但不管分泌的毒素或內毒素,不少是高溫安定,不會被高溫破壞,細菌雖被殺死,毒素仍留在魚翅上。我經常遊說別人,以「我對魚翅過敏」婉拒魚翅。回台灣時,有位朋友告訴我,他可能真有魚翅過敏,吃過後曾拉肚子。那天看了上述曝曬魚翅的製作法,想我那朋友可能是因為魚翅殘留的細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總之不要吃魚翅了,不但避免神經毒素及細菌毒素,更不會被朋友們打為「破壞海洋的生態」的污名者之一。
作者為聖路易大學小兒科名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