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無限期量化寬鬆」政策,看見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對抗通縮的決心;但令人憂心的,卻是其後可能引發的各種風險。日本政策宣示才剛出爐,即遭到諸多國家強力批判,一時之間,日本貨幣政策成了眾矢之的。
其實,日本當然不是第一個進行「量化寬鬆」,或甚至是「無上限」量化寬鬆的國家。二○○八金融海嘯後,歐美的量化寬鬆早已做過好幾回,甚至去年下旬歐美都已提出「無上限」量化寬鬆。因此,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歐美可以,為什麼日本不行?」
歐、美、日宣布「無上限量化寬鬆」時,各有不同的附帶條件。歐洲央行承諾:「若歐元國政府樽節財政,歐洲央行就願意無上限地購買該國公債」;美國的條件是「量化寬鬆,直到失業率下降至某一水準」;因此,量化寬鬆雖有副作用,但如果換到政府的節約,或失業率的下降,倒也不失為好的政策。
對照之下,日本的目標則極為不同,因為日本宣示:「進行量化寬鬆,一直到通膨率達到百分之二時,才會停止」。以「創造通膨」做為政策目標,雖有日本的苦衷,但卻仍是險棋。
日本長期以來是全球通膨最低的國家,甚至常陷入通縮。許多人將日本消費與投資不振歸責於通縮,認為是因為物價下跌所以造成觀望;過去廿年來,也因此一直有經濟學家建議日本創造通膨,藉以提振消費投資與景氣。所謂安倍經濟學,也是基於這樣一個理念。
但是,安倍經濟學之風險,就在於擔心是否會「偷雞不著蝕把米」?如果安倍的政策的確引發了通膨,但消費者不但沒有因此「加快腳步消費」,反倒因為擔心通膨侵蝕了財富,因此更加節衣縮食,那麼日本就可能陷入「停滯通膨」的窘境了。
另外,日本量化寬鬆的宣示之所以犯眾怒,當然就是大家皆不樂見因此造成的日圓貶值了。基本上,一個國家的幣值原應反映經濟基本面,但自二○○八金融海嘯爆發至去年十二月的日圓高點,日圓相對於美元升值百分之卅二點六二,相對於歐元更升值了百分之四十八點九一;對照同一段期間的韓元兌美元,則僅升值了百分之零點二二。最主要的理由,一方面源於歐美反覆量化寬鬆所創造出的巨額國際資金;另一方面也源於身為全球主要三大貨幣之一的地位。因此,日圓二○○八至今的升值,是國際金融大環境所造成,並非反映日本經濟的實力。
儘管如此,日圓的升值卻造成出口及順差的大幅衰退;去年一至十一月間,日本產生六兆日圓(約七三○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情況。在這樣的情勢下,安倍決定藉著量化寬鬆引導日圓貶值,實也不令人訝異。
只是,匯率的升貶究竟是零和遊戲。貶了日圓,幫助了日本企業,但卻又傷到了誰?一九三○全球大蕭條,拖了十幾年才陸續復甦;後來回顧檢討,公認當時陷入貿易保護主義、各國競相施行各項與鄰為壑政策,該負很大責任。這也是因此這一次二○○八海嘯一爆發,世界各國特別呼籲彼此須互相約束,不可重蹈一九三○覆轍之緣由。
但如今,在安倍晉三大膽激進的政策下,全球貨幣戰或貿易戰的可能性,已大幅提升。另外,安倍強勢公然介入央行決策,亦顯示所謂「央行獨立性」,並不在安倍的字典中。只是,在央行無法維持獨立性之後,沒有人知道日本是否會以印鈔票的方式,來支應日益困難的日本財政。尤其即使日本政府債務餘額已達GDP的百分之二百,安倍卻仍在今年一月十一日,通過了一一七○億美元(總數二二六七點六億美元)的政府投資,往後日本若真的印鈔票還債,就更有衍生不完的問題了!
(作者為台大兼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