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013

美日經濟動盪的挑戰才剛開始

經濟日報

跨入2013年,全球總算揮別了經濟成長率逐季下修的慘澹一年,今年,歐債問題結構雖仍無解,但總是和緩下來,就以希臘公債為例,殖利率已從去年中的30%左右,降至目前的14%;另外,在中國大陸的部分,雖然無法再創兩位數成長,但一般預料總是可以維持在7.5%以上的成長幅度。

令大家比較傷腦筋的反而是去年較穩定的美日兩國。美國參眾兩院終於通過「財政懸崖」預算案協議,避免即刻大幅增稅並延緩自動削減支出措施,此舉不但鼓舞了美國股市,也帶動其他股市的上漲,比起先前的擴大貨幣寬鬆政策(QE4)效果來得更強,顯然此刻財政政策(直接花錢)遠比貨幣政策(印鈔票)來得重要及有效,問題是有那麼多的錢可以花嗎?

鈔票可以無止盡地印,但政府預算,國會可不會無條件地通過,美國財政雖然沒有墜崖,很快地在2月底,美國聯邦政府將再度觸及舉債上限問題,同時,延長自動減支方案的寬限期約在同一時間到期,而聯邦政府的臨時預算將在3月底用盡。這些財政難題,很快地就得面對,美國問題為何傷腦筋?就是因為目前其經濟成長幾乎與財政綑綁在一起,而美國財政手段早已用罄,未來近10年的赤字預算也已經花掉,只好借錢再借錢,如此就不斷得突破舉債上限,不斷得與國會協商再協商,這樣的政府還能期待政策有什麼突破?只求不垮而已。

因此,若我們真以為財政不墜崖,美國經濟問題就迎刃而解,那就大錯特錯,就算財政及負債上限這些關關難過的挑戰真能關關過,也無法解決美國最大問題—失業,至去年第4季為止,勞動人口中超過6個月未就業的人數已超過490萬人,其中360萬人已超過1年未就業,均打破自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數字,失業已成為美國結構性的問題,是無法以貨幣及財政總體政策解決的。

美國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能源及創新,過去美國以軍事力量想要鞏固油源,但已力有未逮;再生能源是歐巴馬第1任期的期待,但過分強調理想性,孤注一擲把就業希望寄託在綠色就業上,結果事與願違。頁岩油開採技術的突破,是否會是另一契機,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就創新而言,美國股市初次公開募股(IPO)家數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平均為200家以上,但2010年後平均只剩130家左右,科技類股下降程度更大。另外,一般前瞻預測估計,美國許多新興產業也得至2015年後,才具備真正的商業價值。因此就長期而言,例如2015年後,先不論今日貨幣政策的後遺症,單就美國實質面經濟,的確可以令人期待。但若論今年美國狀況,用「貧血、淡定」來形容美國經濟,實不為過,需要大量的通貨現金,來補充失血及振奮精神。

相對於美國經濟的貧血、淡定走勢,日本的變數,無論是對於日本自身,或對亞洲影響,均顯得更具不確定性及殺傷力。安倍內閣去年在12月26日正式成立,安倍晉三在元旦發表新年感言時,特別強調欲擺脫通貨緊縮和日圓高漲,並希望藉由大膽的金融寬鬆、機動性的財政政策以及鼓勵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來重建經濟。

這些大規模的貨幣及財政政策,能否有效扭轉日本失落的經濟,尚不可知,但這些政策卻一定會牽動國際資金潮的移動,首先,在日本國內,由債轉股趨勢已顯現,這些資金當初為了避險,紛紛躲進日本債市,也造成日圓不正常的升值,如今,環境與條件丕變,接下來當日本股市漲到一定滿足點後,就是資金走出日本,屆時,其他亞洲國家如何因應這些熱錢進出?事實上,不必等到那時,亞洲匯率上漲的夢魘,已經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