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台灣慢遊漫遊
1
出版這本《愛吃鬼的祕徑:李昂帶路的美食奇妙之旅》,最重大的理由之一是,《愛吃鬼的華麗冒險》出版了之後,我不斷地被問:「妳都只寫國外,不寫台灣嗎?」
我的小說絕大多數寫台灣,我一直在寫小說,寫台灣,維持兩、三年出版一本長篇,只可惜最近大家都不讀小說了。以至常被間:妳最近寫些什麼?
我的標準答案是,像我這麼愛臺灣的人,怎麼可能不寫台灣呢?只是我寫台灣的方式,與一般的遊記可能略有不同。
台灣是我生養、久住的地方,提供了我創作的根源與基礎。雖然最近多年來,每一年有差不多一半的時間在全世界各處趴趴走,但每次回到台灣,真的是有回家的感覺。而且這家,是我休生養息的所在,好能夠有足夠的精力再出發。
寫自己家鄉的方式,與國外有所不同。寫國外當然浮光掠影,要說深入、深度,一定是騙人的,除非在地蹲點幾年、幾十年。但不可否認,也容易因不同文化有初次見面那種「第一眼愛上」的感動,會出現不同個的觀點,有機會讓國外的在地人驚艷地說:
啊!我怎麼沒這樣想。
但究竟,異鄉異地而且只做短暫的停留,要深度深入,絕對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比如我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去了京都十九次,但只能算是去了一些該去看看的地方,無所謂熟悉,更不用講深度。
而日本文學還是我所愛,讀了文學名著、各式報導、看電影、電視,台灣被日本殖民過五十年,我自己也有三本小說在日本翻譯出版,有過不少交流的機會。
另一方面,我的國外旅遊尤其常常十分具有計劃性,比如為了美食,不可能不先把餐廳都訂好,也不可能不按著一定的路程,否則就只有無功而返。
我也是那種願意參加團的人,不會是一般的旅遊團,但隨著台灣發展觀光旅遊三、四十年,特殊行程特別企劃的團,比如要看博物館、聽音樂會等等,目標明確,參加團少去了訂票找路找交通工具,的確是很方便。
但也因此少去了很多自由自在隨遇而安的漫遊樂趣。
2
上述旅行的重大缺點,在自己的國家、寫熟悉的家鄉事務,方式自然不會一樣。
比如我在《愛吃鬼的華麗冒險》中提及,因著大量國外的旅行,才讓我知道,我多麼缺乏安全感。我會提早一個小時,要到陌生的火車站去等火車,提早三個小時要到陌生的機場。因為我知道,人生地不熟,發生任何狀況求救無門,只能自己事先做好充分準備,才不至於造成接下來一連串的困擾。
可是在自己的家鄉旅行,一切都可以在掌控中,就算錯過航班、火車、接駁車……這麼方便的台灣,除了進入玉山、棲蘭山、中央山脈這些深山裡,否則,在台灣旅行,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以至於不太向人提醒炫耀:
台灣多方便。
是的,我們小,而且人很多,群聚在不大的平原上。有的方便性,其實是很多國家旅行所不能及的。這樣的方便,加上又是如此熟悉的故鄉,我因而能去除掉心中的不安全感、焦慮,而能夠做到我說的「漫遊」。
漫遊,可以漫無目的,也可以慢慢、自在地,過了這一村,不怕找不到下個店,錯過這班車,火車站對面會有旅館。
能做到一定的深度是會有的,我好歹總是個不錯的作家,觀察是有的;尤其又是我長年居住的地方,對人文、文化方面的掌握,容易深入。當然也就不會像在國外,只是浮光掠影。
如果又是有主題的採訪寫作,更會有不同的切入點和敘述。這本書中收集的,有兩個主要的方向:採訪「信義房屋」出資一億、資助「社區一家」深耕社區的部分成果;另外,採訪「水保局」的重點社區工作。
藉著實地實境地去採訪,我看到了不只是台灣觀光旅遊的部分,而這些以社區為本的書寫,?又提供了另種不同的旅行的可能。
因其獨特性與深入,這些旅途中累積出來的影像、印象,十分珍貴。而具資料性的部份與真實的事件、人物、景觀,便成為這本書的主軸。
另外餐飲的部份,記錄的是我生活中常去的餐廳,我們大家有可能在這些地方不期而遇呢!
之前不想出版,因為怕讀者要的只是一本旅遊指南。晚近幾年,非常個人化的旅行書寫方式,在台灣、其它地區也都能引起共鳴,才想到集結這本書。最重要也為著想打破這樣的形像:
「妳都只有寫國外,不寫台灣嗎?」
沒錯,就這方面,我的確十分在意別人對我有這樣的看法。我不是一直在說,像我這麼愛臺灣的人,怎麼可能不寫台灣呢?而現在出版這本更容易閱讀的《愛吃鬼的祕徑:李昂帶路的美食奇妙之旅》,在台灣漫遊,當然是希望能被知道:
我不只有寫國外,我寫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