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13

邱坤良:青山王暗訪

國家三級古蹟台北艋舺青山宮,每年援例於農曆十月廿至廿二日,為主神「靈安尊王」(青山王)舉行暗訪(夜巡)與遶境。職司陰陽兩界「業務」的青山王利用夜間以大陣仗探訪民情,驅除鬼魅,含有迎新除舊的象徵意義,算是「跨年」傳統版。往昔艋舺全境也藉由這個慶典,家家戶戶大宴賓客。

然而,「青山王」與艋舺居民的關係已日漸淡薄,尤其暗訪在夜間舉行,鑼鼓喧天、鞭炮、煙火聲此起彼落,常被居民抗議,不斷向市府投訴。青山宮總幹事無奈地說,去年已提早下午兩點半出發,但因信眾太過熱情,最後仍拖到凌晨兩點多結束。「主管單位」民政局長表示將對此做一致性規範,嚴格限制晚間十一點前結束。有趣的是,台北市文化局近年也因青山宮暗訪具有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等特色,且保存團體適任保護工作,因而登錄為一般民俗及有關文物。

「迎青山王」一方面是登錄的文化資產,高層政治人物也常來插花,另一方面卻又是噪音或其他不法活動製造者,十分矛盾,其實它所反映的,正是台灣廟會生態問題。廟會傳統上被官府與知識分子視為迷信、浪費,因與社群生活關係密切,故仍綿延迄今。近卅年來政府重視文化資產,廟會搖身一變成為民俗藝文活動;然而,其間少了文化省思的過程。現今的廟會,除了頭人、陣頭熱情參與,一般人與它極為疏遠,它所製造出來的熱鬧聲響,有人視為節慶特色,有人對其噪音恨之入骨。

寺廟及其祭典活動的管理機關在中央屬內政部民政司,地方則是市縣民政局,而寺廟建築、空間與呈現的活動又是文化資產的重要項目。近年台南西港慶安宮刈香、北港朝天宮、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進香與東港迎王都已成為文化部文資局的重要民俗,艋舺暗訪如果上報中央,也可能榜上有名。何以前述的廟會活動成為朝香、觀光景點,艋舺暗訪卻是民怨焦點,難道這就是城鄉差距?暗訪因為噪音被抗議,豈只屬民政局「業務」,文化部文資局、台北市文化局難道沒有角色?

廟會表面上有民政、文化部門關注,但行政人員對於祭典內涵大多觀念模糊,民政局只知「管」寺廟,文化部門卻又慣用藝術思維看廟會,兩邊皆採取鋸箭法,各自為政,缺乏橫向聯繫。政府登錄民俗及文物,除了保存的意義,亦涵蓋傳習與教育,使民俗的核心內容得以延續,並讓社會大眾瞭解鄉土歷史。青山宮附近居民不滿「暗訪」擾亂生活秩序,與其說是廟方活動規劃與執行不當,毋寧說這項傳統沒有引起附近民眾的光榮感與認同感。

艋舺暗訪如何妥善規劃,讓「噪音」轉換成為嘉年華的歌吹相聞,是台北市民政局、文化局當務之急,也是青山宮與當地社區的責任,而文資局亦不應置身事外,否則,政府登錄民俗及文物的美意就會大打折扣。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