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13

中國人開始厭倦“中國製造”

華爾街日報

“中國製造”的產品因出現醜聞而見諸報端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如今﹐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中國內地消費者甚至對國產品牌的低端生活必需品也瞧不上眼了。

這可能會給內地消費類股造成麻煩﹐這些領域一直是推動中國消費增長的最擁擠行業之一。相反﹐耐心投資其中國內地業務的跨國公司可能要交好運了。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在一份新發佈的研究報告中說﹐繼工資收入以兩位數持續增長後﹐更多中國內地人不僅在物質上變得更加富裕﹐在如何花錢方面也開始更具判斷力。他們越來越把目光投向優質產品﹐而且往往是進口產品。他們表示﹐在購買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兩方面都抱持著這個態度。

巴克萊資本提醒說﹐那些一直忽略在樹立強勢品牌、研發和產品開發等環節進行投資的內地企業將受到消費者態度轉變的影響。中國很多本土公司以低成本製造、低報價以及在內地佔主導的經銷方式曾取得過市場上的支配地位。不過﹐隨著廉價產品時代的結束﹐那些無法完成升級換代的公司將處於弱勢。

市場似乎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判斷:一些內地企業無法面對這種挑戰。巴克萊資本關注的內地消費類股中﹐有至少10支股票的市值在過去兩年縮水35%至85%﹐其盈利預期此前曾數次遭到下調﹐這表明是一種比週期性放緩更為嚴重的因素所致。這類市值大幅縮水的企業既包括安踏(Anta)、李寧(Li Ning)和中國動向(China Dongxiang)等體育用品公司﹐也包括寶姿時裝(Ports Design)等高端時裝零售企業。

中國內地企業以前就因為在品牌建設方面表現不佳而屢遭詬病﹐不過這種情形出現的背景經常是說這極大阻止了它們進軍海外的步伐。而對於那些躋身領導品牌之列的內地企業﹐一般是源於它們歷史上在本土市場形成的主導地位﹐如擁有1.6萬余家分支機構的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IDCBF-1.97%等。

這次的區別是﹐在品牌打造方面的軟弱無力可能會反過來影響內地公司在本土市場上的優勢。

目前可以想見的是﹐外國企業或將在中國零售市場大展身手。自從10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便大幅取消了對零售業的管制﹐不過在銀行、電信和保險等領域依然存在較多限制。

此外﹐外國企業還隨時準備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

巴克萊資本的這份報告還提供了一些海外跨國公司進一步深入中國內陸的進展的新情況﹐此類新情況頗耐人尋味。目前﹐這些公司正在中國大舉投資。

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都已經開始向市場規模較小的三線城市以及更偏遠的地區擴張﹐並正在獲取本土運動品牌的市場份額。

可口可樂(Coca-Cola Co.)去年在中國的飲料銷售額增長了13%﹐其銷售額增幅首次可以與方便麵及飲料巨頭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Tingyi (Cayman Islands) Holding Corp., 簡稱:康師傅控股)HK:322-0.24%相媲美。受到業績增長的鼓舞﹐可口可樂計劃在2015年之前的三年里向公司的中國業務投資40億美元。

寶潔公司(P&G)認為﹐該公司已經在中國14億人口中擁有10億消費者﹐並且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已達到每年20億美元。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投資10億美元發展在華業務。在最近收購了中國內地糖果生產商徐福記國際集團(Hsu Fu Chi International Ltd.)和食品生產商銀鷺(Yinlu Foods Group)的股權後﹐雀巢(Nestle SA)目前從中國獲得的預估收入約為50億美元。

在中國市場取得顯著進展的不光是西方企業。日本消費產品公司尤妮佳(Unicharm)目前在華的銷售額為447億日圓(合5.6億美元)﹐較2006年的100億日圓有了大幅提高。

這一切都意味著跨國公司目前在中國的發展勢頭強勁﹐至少證明它們對在華發展充滿信心。

儘管雀巢等公司極具進取性的收購交易顯示出﹐它們在中國的內部經營增長可以非常快地加速﹐但跨國公司還沒有被當做中國題材來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去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雜貨市場。

儘管如此﹐收購並非只是單向進行。一些中國內地公司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挑戰。上海的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Bright Foods Co., 簡稱:光明食品集團)上週宣佈以12億歐元(合18.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穀物生產商Weetabix的交易就是一例。光明食品集團強調﹐通過實施這一交易﹐該公司正在購買知名的國際品牌和先進技術﹐並在其涉足的每一個市場上採取強有力的競爭姿態。

由於國內市場競爭的升溫﹐可能會有更多中國內地企業開始尋求海外併購的機會﹐這類併購能給他們帶來專業技術和品牌﹐並能讓他們擴大銷售網絡。

如果說中國內地的消費者正在變得更加挑剔﹐投資者在評估中國的零售類股時也應如此。他們或許是投資中國內地企業時必然要投資的股票﹐但是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投資這些股票會帶來穩定的收益。對於尋求降低在華風險敞口的投資者來說﹐上述跨國公司中的一些公司也許值得考慮。

另一種投資選擇是與中國大陸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消費願望保持同步﹐避免更多投資中國內地生產生活必需品的企業。經紀公司里昂證券(CLSA)在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中說﹐富有的中國人持續將其全部家庭預算的四分之一花在高端的小眾商品上。該公司提示說﹐奢侈品牌的股市表現將超過一般的亞洲消費類股。

Craig Steph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