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013

專注眼前的自己,割捨多餘的不必要

謝明彧

老是想到以後可能會用到,就無法捨棄舊物;總是擔心別人可能會把工作搞砸,就無法授權。要避免自己做決定時猶豫不決,切記,主詞永遠是自己、不是物品;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不是過去與未來。

衣櫥裡東西實在多到快滿出來了,打開來準備清理,卻覺得這件應該還有用、那件丟了又捨不得,最後關上拉門,一切照舊。

想減少工作負荷量,但是檢查了一下工作清單發現,這件自己做似乎比較快、那件交出去又不放心,結果還是落得每天加班。

或許你會覺得,學習收納、工作規畫授權,有助於你克服上述問題,但目前在日本當紅的雜物管理與生活規畫諮詢師山下英子會告訴你,其實它們都是同一件事。你不是不知道怎麼做會比較好,只是「猶豫不決」會讓你無法做出對的反應,這時你需要的,是「斷捨離」!

只思考我與現在,學習捨的哲學
所謂「斷捨離」,是山下英子借用自瑜珈中的「斷行」「捨行」和「離行」所得來的概念,也就是透過「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和「捨棄多餘的廢物」,最後達到「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三者都指向一個共通的原則——捨的哲學。

山下英子解釋,一個人會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思考時,主軸發生偏差」。以整理物品為例,一件東西要不要留下來,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只有對現在的自己來說,仍舊最必要、最適合、最有存在價值的物品,才會需要被留在當下這個空間中。也就是說,「做選擇時,主詞永遠是『自己』,不是『物品』;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以此檢視,不管是整理物品還是安排工作,如果執著於「還能用嗎」「好可惜喔」「萬一出了錯……」,就是把主詞變成了「物品」和「他人」,時間軸放在「未知的將來」與「一去不返的過去」,於是,明明不喜歡的東西,卻因為「說不定有天會用到」而留著;明明交出去更有效率,卻把瑣事留下來自己處理。

「斷捨離真正的意義,就是察覺自己與事物之間真正的關係,」山下英子強調,一旦能夠拋開「會不會遺憾、別人怎麼看」等外在觀點,只著眼於「當下的我到底需不需要」,所有不必要、不想要的,自然就會明白捨去也是無妨,對於取捨,也就不再迷惘。

山下英子回想自己第一次落實「斷捨離」的時刻,是換季時打開自家衣櫥,明明滿櫃子衣物,卻覺得沒一件可穿。她驚覺,會放進衣櫥中的,應該都是喜歡與想穿的衣服,但自己為什麼會陷入這種「明明有很多,但卻等於沒有」的境地?

「這種堆積絕對不是出自需要,而是一種奇怪的執著!」山下英子開始檢視自己「丟不掉」的理由:這是出社會時買的昂貴套裝、這款說不定以後還會流行回來……,發現自己其實是透過衣物的積累,保留某一段記憶,當作某件事情發生過的證據。

這層領悟,促使山下英子決定擺脫過往回憶與未來期待所帶來的束縛,正視自己的衣櫥,以及生活中的各種凌亂與窘迫。「如果我能開始把衣櫥內的東西整理好,也就代表能夠放下一些內心中早該拋棄的東西吧!」

別讓對未知的不安,限制了未來的可能
當然,或許有些人會說,要是丟錯東西、工作交錯人,到時不是更麻煩嗎?

山下英子承認,確實會有這種情況,但與其擔心害怕不確定的未來,更重要的是釐清當下的自我:「為了防患未知的將來,這件事值得我現在花這麼多精力、時間、金錢與勞力去做嗎?」

山下英子引用80/20法則指出,不管是實際上有價值、並且常用的物品,還是真正需要我們親力親為的重要工作,都只占我們所擁有的事物的兩成而已,就算是丟錯東西或派錯工作,5次中也只有一次會傷腦筋。

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山下強調,「你要想清楚,自己的猶豫不捨,是出於對未來的不安?還是對未來的期待?」擔心會後悔是人之常情,但若是因為害怕而對未來劃地自限,是否反而是預設立場,阻礙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對於未來,其實沒有必要主觀地認為『少了這樣,一定就會造成困擾』。」

割捨本來就是痛苦的抉擇,但如果你對未來拿不起、對過去放不下,就肯定沒有時間與心思好好經營現在。所以,藉由思考自己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敢於捨棄掉所有不必要、用不到的事物吧!而「當所有的選擇都是必要之物,生活又怎麼會擁擠或凌亂呢?」山下英子笑說。

山下英子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超級暢銷書《斷捨離》作者。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從瑜珈中體悟到斷捨離的原理,並將其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在日本掀起一股心靈與生活改造的風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