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李慧敏
針對1月11日至15日北京大範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日前表示,“解決這些問題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必須有所作為”。目前,治理空氣污染緊迫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治污從何着手?除了停駛公車、工廠限產等一些應急性的短期措施,中國官方未來應對空氣污染的政策方向和重點尚不明朗。
本周,環保組織“綠色家園”在北京舉辦的一次沙龍上,不少環境領域的專家都表示,治理大氣污染不能僅靠科學技術,體制、法規、公民參與對空氣的凈化作用也十分關鍵。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分析此次嚴重霧霾天氣的成因時,王躍思指出,污染是內因,氣象條件是外因。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溶於水的粒子對這次霧霾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它們在空氣中吸水膨脹後的削光作用使天氣顯得渾濁。這些污染物主要來源是機動車、火電廠和工業企業的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等廢氣。王躍思特別提到,中國汽油含硫量偏高是加重尾氣污染的重要因素。
王躍思指出,上述污染物並非僅來自北京本地的排放。北京的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大約30%-40%來自原始排放,20%-30%來自大氣中的光化學轉化,30%-40%來自於整個京津冀區域。
1月11日夜間起,北京城區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00微克以上,並持續升高,14日部分地區甚至達到每立方米1000微克。北京啟動了空氣重污染日應急預案——公車停駛30%,58家重點排減企業停產,41家企業減少30%以上的污染排放,停止建築拆除施工,工地洒水抑制揚塵。
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提出“到2015年,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均比2010年下降15%”,“PM10達到每立方米100微克左右,PM2.5達到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的目標。上述文件提出了的治污措施包括,完善監測體系和信息發佈制度,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燃煤總量等措施,但並未提及與鄰近省市協同行動。
王躍思認為,解決北京市的空氣污染,不能單靠一個地方政府,北京市雖然能努力降低自身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卻無法解決周邊污染物的排放與傳輸。目前,僅與北京直接相鄰的河北一個省,鋼鐵產能已超過2億噸、水泥產能超過7000萬噸、火電裝機超過3800萬千瓦,對京津地區的大氣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王躍思設想, 不妨由一位副總理牽頭,成立“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將該區域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特區”,各地區行政負責人參加,用GDP的一部分作為治污經費。他說:“歐洲各國的政治體制不盡相同,但歐盟能夠協同控制治理酸雨和大氣污染;美國加州南部也是通過聯防聯控,才遏制住了光化學大氣污染。”
王躍思說“北京、天津、唐山等經濟發達地區,應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並負擔其他地區的減排成本;而秦皇島、張家口、承德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則應承擔較少的減排責任。” 調整工業布局,在經濟發達程度各異的區域之間分配減排任務,都需要綜合考慮。
毗鄰香港的廣東省,在大氣污染跨區聯合防控方面已經先行一步。2012年下半年,香港特區政府已經與廣東省訂立了2015年及2020年減排目標。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發佈的2013年施政報告表示,將採取粵港兩地合作等措施,全方位改善空氣質量。
2009年,廣東省政府已經建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監督協作機制,以協調解決跨地市行政區域大氣污染糾紛,建立區域統一的環境保護政策。不過,由於京津冀地區並不受一個更高級別的地方政府管轄,所以聯合組織方式面臨更多挑戰。
王躍思表示,治理北京的空氣還需要治理交通。儘管從2000年開始,中國強制要求所有的汽車都安裝凈化尾氣的三元催化器,但是這種措施不能完全起作用。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汽油硫和烯烴含量都很高,硫的燃燒可能增加三元催化劑失活,使一氧化碳、烴、氮氧化物等污染氣體直接排放到空氣中;二是由於汽車停車時發動機溫度低,有害氣體很難在三元催化器中與氧氣充分反應,所以北京經常性的堵車也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所以,北京治理PM2.5還需要解決油和路的難題。
王躍思表示,氣象條件是加劇此次霧霾的外因。11日和12日,華北,河南,山東等地,受低壓輻合或均壓場的影響,近地面大氣穩定,風速較小,濕度較大;且逆溫層厚度大,強度強,進一步阻礙了空氣對流,導致區域和局地排放的污染物迅速累積,空氣污染嚴重。
霧霾的危害在於,致霾粒子能滲透到氣管,肺泡和血管當中,導致嚴重的呼吸道和肺心病;霾還可能危害人的神經中毒,破壞人體的免疫機能,加速衰老, 致使孕婦生畸形兒。中科院一項對廣州市肺癌癌症致死率與霾的關係的研究表明,考慮7年滯後期後,肺癌癌症致死率與霾之間呈現了極高的正相關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