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美國持續執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歐洲央行必須大量印鈔票,以收購部分成員的公債;日本新首相安倍也力倡要採取促使日圓貶值的寬鬆政策,全球貨幣戰似乎蓄勢待發。這次貨幣戰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匯率戰,很多國家都想使本國貨幣貶值,以提高其產品國際競爭力。但有貨幣貶值就須有貨幣相對升值,我國若不採取對策而讓新台幣升值過多,將會降低出口競爭力和投資意願。其實我國能採取且有效的對策不多,政府及企業都不可大意。
對抗外國寬鬆貨幣政策的第1種方法是我們也採寬鬆政策,看誰有辦法印更多鈔票來壓低幣值。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就是採取這種對策。當時北京政府雖大聲批評美國的寬鬆政策,但實際上卻放出比美國更多的貨幣。由2007至2010年間,美國廣義貨幣量增加了5,960億美元,廣義貨幣對GDP的比率約提高1個百分點,但中國廣義貨幣供給量增加了人民幣32兆或約5兆美元,廣義貨幣占GDP的比重提高了約30個百分點。遠比美國寬鬆的政策使人民幣免於繼續升值,並維持了中國的經濟成長,但也造成不少低效益的投資和潛在的呆帳,所以中國這次不一定會再採取相同的對策。
我國則更不可能採取這種對策。美日歐的寬鬆貨幣政策是透過購買公債及增加政府支出來進行,但我國政府負債已逼近上限,無法再用這種方式增加貨幣供給。中國的寬鬆是透過大量新增放款來達成,但我國投資意願低落,很難大幅增加對生產性投資的放款。寬鬆的貨幣政策很可能使大量資金流到不動產等投機活動,而使民怨已經很深的高房價問題惡化。所以我國無法用寬鬆貨幣政策應付全球貨幣戰。
對抗貨幣戰的第2種方法是直接防堵熱錢流入,亦即干預外匯市場,以避免貨幣升值。這種方法在我國可操作的空間也不大,因為我國外匯已非常自由而不易管制資金流動,而且我國的出超甚大,干預外匯市場以避免升值的做法很可能會被外國報復,引發貿易紛爭。
第3種對抗貨幣戰的方法是,加速我國資金的外流以降低國際收支的順差,從而降低外匯市場上的升值壓力。政府目前金融政策的重點恰好是放寬對外投資和持有人民幣資產,這些政策短期內或有降低升值壓力的作用。然而政府必須注意這些資金也可能在某些時機大量回流,而造成更難應付的升值壓力。政府也要注意直接對外投資的增加可能會加速產業外移及減少國內投資;增加對外國金融資產和貨幣的持有,也可能壓抑國內股價、放款,以及投資。所以增加資金外流可能使就業和投資減少,出超和未來升值壓力卻擴大,而形成惡性循環。
資金外流雖可降低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市場上的升值壓力,但貿易出超數不會下降,甚至可能反而上升。而國際社會目前對匯率的壓力正是針對貿易或經常帳順差。G20已有規範各國經常帳順差不得超過GDP一定百分比之議,美國對匯率問題極具影響力的柏格斯坦(Fred Bergsten)也主張要在TPP(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中規範出超占GDP的比例。因此我國若只藉資金外流來降低國際收支,卻無法降低貿易或經常帳收支占GDP的比例,不僅難逃升值壓力,加入TPP也可能是空想。
由此看來,長期應付國際貨幣戰及升值壓力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增加國內投資。國內投資增加將使支出和進口增加,從而降低貿易出超;正確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投資也會使我們更不怕升值。所以我們希望政府不要再只喊口號和理想,務實地讓潛在的投資機會和意願重現才是當務之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