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終於啟動近十年首次升息,主席葉倫指出,美國經濟雖未完全復甦,但已有長足進展,尤其就業市場已大幅好轉。與此同時,我國央行卻意外降息半碼,係第三季以來第二度降息。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國內經濟成長趨緩,宜採取妥適的逆景氣循環政策搭配,降息比不降好。不過,央行連番降息,卻令人質疑台灣經濟恐有重大隱憂,逼使央行逆向行駛,祭出降息救經濟。
去年美國結束量化寬鬆(QE)後,何時升息備受關切,但美國經濟復甦步履不穩,中國成長趨緩,新興市場動盪加劇,使得升息一再延後。甚至Fed升息,更被視為可能衝擊全球經濟的黑天鵝,因為強勢美元將導致資金回流美國,新興市場貨幣大貶、債務違約、資產價格崩跌,形成金融風暴。實際上,此次Fed升息,金融市場似乎是以利空出盡看待,主要股市先漲後跌,幅度不大,美元固然強彈,但升值力道未如預期,新興市場資金外流顯有緩和跡象。但是,原油價格崩跌不止,已成了全球經濟能否回穩的新變數。
平心而論,美國升息的效應,並未如悲觀論者預期之驚悚。其實,量化寬鬆乃是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係以印鈔票方式提供市場流動性,希冀以低成本資金帶動投資。然而,金融海嘯本身就是一種包括房市、大宗商品、債市的大泡沫,以QE挹注資金,僅能修補失衡的資產負債表,無法創造需求,也不能帶動廠商的投資意願,所以實體經濟依然疲弱不堪。尤甚者,為解決金融泡沫所釋出的龐大資金,在實體經濟找不到投資機會,最後仍投入金融炒作,反而創造出另一個超級泡沫。由此看來,做為全球經濟成長最重要引擎的美國,若能斷然戒掉印鈔票的QE癮,提振實體經濟,尤其以新經濟為主的產業,將會帶來真正的繁榮。故而,升息或許可能造成金融市場動盪,但對實體經濟顯然不會是黑天鵝。
其實,吾人不必再為Fed升息的影響爭論不休,反倒應該回過頭關切連續降息下的台灣經濟到底怎麼了?台灣經濟今年疲弱異常,出口衰退,製造業產值萎縮,民間投資意願低落,消費增加有限,公共投資縮減,內外部需求皆大幅降溫。而就業、薪資一直無法改善,更是十幾年來的老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可在央行的報告中找到癥結所在。根據央行研究,我國在一九八五到一九九九年期間平均經濟成長率七.四七 %,內需貢獻七.三五%,外需○.一三%,成長動力主要在內需;到了二○○○至二○一四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四.○四%,內需一.七六%,外需二.二九%,外需之助力已超過內需。此種結構性變化恰好與我產業外移潮,以及我經貿對中國依賴之逐步加深若合符節。至今,台灣的出口已嚴重偏向中國,佔我出口三十八.九%,且因產業大量外移中國,海外生產比高達五十三%,生產基地在國外,形成產業空洞化,導致如下的惡果︰首先,對中依賴使台灣的薪資就業倒退,消費力低迷,廠商無擴大投資意願,內需自然微弱;其次,由於外需貢獻GDP最大,但「台灣接單、海外(中國)生產」佔出口大宗,因此外部需求再強,也只是好到我設生產基地的國家,特別是中國。以結構來看,我經濟成長主要依賴外需,而外需則偏重中國,雖在早期形成連環船效應;中國好,台灣可水漲船高,中國失火,台灣一起燒毀;但如今結構丕變,雙方變成競爭者,且中國以國家資金為後盾,對台採取強勢購併策略,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成長顯然要以台灣做為代價,兩岸經貿乃變成一種此消彼長的零和關係。
換言之,救贖台灣經濟的當務之急,即在解開台灣被綁在中國的枷鎖,改變此一傾斜、依賴、失衡的關係,否則無論內外需都會失去動力。再者,除了降息,更必須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包括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擴大內需,提振投資,推動創新,改善勞動市場與退休年金制度改革,徹底解決循環性因素與結構性因素,方可救起台灣經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