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5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

張帆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當我第一次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看到這段話時,不由得產生了一些針對性的排斥反應。這個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那些一生下來就在社會最底層中,無法翻身脫離悲慘處境的人們是要如何獲得幸福呢?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的不公平,就像神在玩擲骰子一樣,為什麼又能說世界無比單純、人是可以改變的呢?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

看到這不禁讓我反思。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應對這個世界。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沒有一套必定要照著做的公式,也永遠沒有一定的解答。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中心,眼前所看出去的世界都是繞著「我」而轉的。而這個「我」的構成則是取決於人格與記憶,童年的諸多經歷、到少年時代的迷惘,更甚至沒有從迷惘中脫離而終老死去。這些事物構成了「我」,但也限制了「我」。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改變這個「我」,卻總是給自己諸多藉口,僵化於一貫的模式中。卡在困境中而唉聲嘆氣之餘,依舊沒有為自己做出改變。究竟是什麼阻礙了,讓人們流於這厭煩的模式中?

「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型態。」書中這麼寫著。儘管對眼前的生活型態有著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這個「我」還是相對愉快又輕鬆的。說穿了,人都是好逸惡勞的,面對充滿未知性的改革,我們缺乏了向前的「勇氣」。

不應該為自己找任何藉口,流於自我欺騙中而不去面對現實。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一位年輕人夢想成為小說家,卻總是以各種理由搪塞,不去參加文學比賽。但事實上他只是藉此欺騙自己,給自己一種「只要我想要也能做到」的幻覺,不用去面對萬一落選的事實。

但是若成為小說家就是自己的夢想,難道不應該去努力追求嗎?藉由自我欺騙來不斷逃避,讓「我」流於一貫而固定的生活模式中,不是很讓人感到厭煩嗎?這樣的生活模式,卻是絕大多數人自願的選擇。只因為自始至終缺乏了「改變的勇氣」。

不管過去有著什麼樣的經歷,有過什麼樣的創傷,那都不應該成為改變的藉口。事實上,如此死守著傷口,以自己是受害者來博取同情的行為一直是最要不得的。「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都沒有。」

唯有靠著「當下的自己」才能夠走向未來,而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也可以說是「勇氣心理學」,我們若要為「我」做出改變,需要的只是有沒有「勇氣」,有著「就算被別人討厭,也要做自己的勇氣」。人會因為太過度地去滿足他人的需要,而抹煞自我。但真正的態度應該是貫徹自我,哪怕會被他人討厭。而事實上,要是他人會因為你展現自我而討厭你,那這樣的人還不如不要有所來往。畢竟,何必跟一個無法接受自己的人展開人際關係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