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13

1本改變世界30年的書

福布斯 Forbes
Ricn Karlgaeed
 
曾經有一段時期,美國的經濟復蘇軟弱無力,時斷時續。在那之前發生過一場醜陋的經濟大衰退,隨後的幾年裡人們的信心蕩然無存。失業率高得驚人,甚至成為一種道德危機。當時全世界求助於亞洲,學習有關商業領導力的理念。

那是1982 年。在隧道盡頭等待人們的是未來17 年的經濟繁榮,但在當時人們的心情很糟。

人們經常爭論,讓美國獲得新生的是裡根(Ronald Reagan)的減稅政策還是沃爾克(Paul Volcker)的貨幣政策。答案是兩者都有功勞,但我們應該再加上第3 和第4 個原因。第3 個原因是個人電腦。上世紀70 年代蘋果公司(Apple)等企業推出了個人電腦,IBM 公司在1981 年使企業用戶接受了它。個人電腦不只是一台機器,它是企業家精神的園地,培育了喬布斯(Steve Jobs)和蓋茨(Bill Gates)這種敢於冒險的人。

第4 個原因是1982 年出版的一本書——《追求卓越》(In Search ofExcellence),作者是彼得斯(Tom Peters)和沃特曼(Bob Waterman),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出版。這本書成為上世紀80 年代最暢銷的商業書籍。是的,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和減稅政策、強勢美元及個人電腦一起,構成了美國復興的支柱。

《追求卓越》是應運而生的一本書。本書充滿了活力,這是其他書所缺乏的。盡管支撐書中觀點的是兩位作者—— 當時都是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咨詢顧問—— 嚴謹細致的研究成果,此書並未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它更像一本傳奇故事,描述了作者們在那些最出色的企業中發現的激情。

將大型企業與激情掛鉤,這在當時是一個石破天驚的想法。在1982 年,人們認為大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戰略和財務方面。戰略在人員眾多的公司總部的稀薄空氣中形成,以包含32 個要點的命令形式發送給基層負責人。人們重視效率。產品是用來計數和發貨的,不是用來熱愛的。如果質量存在問題,那是個系統性錯誤,與員工士氣無關。員工就是齒輪;關於這一點,泰勒(FrederickTaylor)的觀點是正確的。

那些理念曾經相當有效。當時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大多數美國企業是在缺乏全球競爭的年代裡發展壯大並盈利的。從二戰結束到20 世紀60 年代,美國企業的發展一路平川,很少遇到阻礙。那些表現最好的企業達成了自己的產量目標,妥善管理自己的財務數字。

到了20 世紀70 年代,德國和日本崛起了。當時油價上漲,通脹嚴重,股市疲軟,借貸成本暴漲。舊規則失效了。許多美國企業措手不及。有些企業發誓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加倍重視“理性的”戰略和財務。可這些行動卻加速了它們的衰落。

《追求卓越》給大企業的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新模板。此書提出的8 項原則是:崇尚行動;貼緊顧客;自主創業;以人促產;深入現場;不離本行;精兵簡政;寬嚴並濟

如今很難對這8 項原則進一步改良了。為何當時人們認為《追求卓越》過於激進呢?它粉碎了那種認為企業的重心是理性的行為和財務數字的理念。理性之所以常常失敗,正是由於公司員工及客戶群體本來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員工和客戶當然會尋求合理回報,但他們還想要更多的東西—— 目標和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