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13

日企流向海外給中國的警示

日本經濟新聞
竹中平藏

現在,日本經濟正在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可以從中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企業會迅速變化。而且,同樣的教訓也適用於明天的中國。

本年度上半年日本的貿易收支出現了3.2萬億日元的逆差。這一逆差額創下歷史新高。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今年日本貿易逆差佔GDP的比例將超過1%。與數年前貿易順差佔GDP的2%時的狀況相比,單純計算,貿易領域的弱化就導致日本收入水平下降了3%。另一方面,過去10年來海外投資的增加帶來投資收益的擴大,經常收支將繼續保持順差。但不管怎麼說,曾經的貿易順差國家日本正在迅速改頭換面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這種變化的原因何在?日本目前呈現出的姿態是暫時性的還是結構性的?對這些問題,專家的意見也有分歧。日本出現貿易逆差是自去年起,直接原因是3月的東日本大地震。受地震影響,產品供應鏈崩潰,汽車等主力出口產業的活動陷入停滯,出口大幅下滑。接下來,4月的汽車產量一下子減少了一半。其後,雖然供應鏈以超出預期的速度得到修復,汽車廠商也恢復滿負荷生產,但因核電站停運,為填補電力缺口,不得不大幅提高火力發電站的開工率。結果,液化天然氣(LNG)等礦物性燃料進口急劇增加,結果2011年的貿易收支迅速轉為逆差。

  除此之外,日本面臨的貿易環境也非常嚴峻。歐債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減速,更糟糕的是其影響波及懂啊新興經濟體,從而導致日本的出口陷入低迷。同時,由於歐美經濟惡化,相比之下(比較安全的)日元匯率上升,日元持續升值也對日本的出口造成消極影響。日本的貿易逆差就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但是,筆者想指出另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如實反映出近年來日本政策運作的失敗,日系企業迅速轉移到了海外。光看最近的新聞也可以發現,新日鐵、住友金屬、豐田、日產等日本主要企業都迅速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海外。從全球範圍來看,高額法人稅、日元升值、勞動限制等逼迫企業向海外轉移的因素比比皆是。而最後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核電站事故引發的電力短缺和電價上漲。身處全球化競爭中的企業對這種環境變化的反應極為迅速。結果,在過去5年裏,日本的出口額減少了25%,其中,佔主要部分的對美出口下降了36%(均為8月統計數據之比較)。

  這種「企業會迅速行動」的教訓也完全適用於中國。眾所週知,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積極吸引外資的戰略帶來了豐碩果實。這也正是改革開放政策的成果。2001年加盟WTO將中國融入了全球貿易體系,更讓這種「迅速行動」成為現實。但是,中國的人工費,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人工費在迅速上漲,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時,中國在與東盟的競爭中愈加處於不利地位。東盟擁有6億人口,很多國家的人工費大幅低於中國。從人均GDP來看,如果按中國為100計算,印尼則是65、越南是25、緬甸是15。今後,中國若想使自己國家的投資環境更具魅力,就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企業不僅是對人工費,還會對政治和社會動態敏感地作出反應。同時也在關注一個國家在國際會議上的行動和言論。正像近年來日本出現的動向一樣,企業的反應速度極其快。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越強,企業關注中國的目光就越敏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