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皮利塔‧克拉克
中國想要的是什麽?在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很少有比中國這個經濟超級大國的崛起所帶來的問題更加引人關註。今年晚些時候將選出的新一屆中國領導班子,是否會懷有一種緊迫感,去顛覆二戰以來占主導的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呢?抑或這只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一種偏執的錯覺,而實際上這個國家將會把精力集中在應對一系列國內挑戰上?
軍事策略家和外交家基本上沒有達成一致。對於任何從事環境政策這一較不引人註目領域工作的人來說,關於中國生態目標的爭議也同樣令人困惑。
短短幾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生產國。中國領導人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污染控制,關停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煤炭廠,宣佈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計劃,並提出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創建一種“生態文明”。
那麽這是否是有意義的變化?還是說本質上中國依然是一個不顧一切代價保增長的環境破壞者,放任河流被大型項目阻塞,水、食物和空氣被嚴重的工業污染毒化?答案是復雜的,並且與我們其他人的利益攸關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美國學者夏竹麗(Judith Shapiro)是1979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第一批在中國生活的美國人之一,在《中國的環境挑戰》(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這本簡明而富有啟發性的書中解釋了很多來龍去脈。
一方面,試圖闡明中國的環境政策與試圖確定美國的環境政策一樣充滿困難——美國既能批準北極石油開採項目,也能通過世界上一些最嚴格的污染法規。
環境破壞讓首都北京的空氣質量堪憂,中國政府也有一些官員迫切希望解決環境問題。但也有一些反對者指出,中國沒有理由不走“先污染、後治理”這一工業化國家積累財富時採取的模式。
中國和世界都面臨著一個核心的難題:道德上來說,不能認為中國人不應享有發達國家長期享受的經濟繁榮的權利。然而,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卻不能說他們應該有這樣的權利,因為中國對生態的影響正極大地延伸到國境線以外。從氣候變化到加州空氣質量,這個世界工廠的影響非常深遠。
荷蘭上個月發布的一項調研顯示,大約五年前,中國已經在二氧化碳絕對排放量方面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排放國,目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占到全球的29%,比美國和歐盟(EU)的總和還略微高一些。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已經與歐盟相當,並將在十年內達到美國的人均水平。
因此,為了遏制全球氣溫升至比工業化之前高2攝氏度以上的水平,在任何努力中,中國都至關重要。科學家認為,比工業化之前高2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要想避免發生危險性全球氣候變化,就不能超過這個臨界值。
中國不僅是碳排放影響了全世界。科學家表示,在中國發生最強烈的沙塵暴時,可以把污染物刮到遙遠的加州和美國其他西部州。
從魚翅到熱帶硬木和礦產,中國“胃口大開”,給魚群、森林、以及非洲農場增加了壓力。中國對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的迫切需求刺激了全球範圍內(從加拿大的含油砂地區到尼日利亞油田)對這些能源的探索,帶來了環境方面的爭議。
但不如如何,所有這些沖突都因“環境”之名出現,如果環境問題處理妥當,也許會出現小規模沖突,但絕不會引發眾多市民參與的大規模抗議。
環保部門可為解決沖突發揮關鍵作用
但環保部門在控制社會沖突風險方面,可發揮關鍵作用。在2007年廈門PX事件中,同樣有其他利益沖突的隱情,比如PX工廠所在區域的房地產商和業主,為了防止地產因工廠而跌價,以環保之名鼓動廈門人抗議。在這一點上,廈門PX事件與2012年騷亂事件並無二致。但事件的發展卻大相徑庭,廈門PX後來較為和諧地解決,而後者以引發沖突而收場。原因何在?因為在廈門PX事件進行中間,環部部門及時介入,避免了沖突的發生。
2007年6月7日早上,當廈門市民與政府對峙之時,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對新聞界通報,環保總局將立即對廈門市全區域進行規劃環評。他希望廈門市政府參考規劃環評結論對現有規劃進行合理調整,盡可能改變現有化工區緊鄰居民區的局面。
這一聲明立即引發正面效應,在沒有發生沖突的前提下,這一項目取消。
盡管環保部門權力不大,但它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在環境事務上的態度。當發生官民沖突時,地方官員習慣將維權者以刁民、鬧事者、煽動者對待,傾向於強力壓制。而環保部門出面,及時解除了沖突的可能,因為環保部門代表了中央政府的態度,地方政府不可能逆勢而為,一意孤行。同時,環保總局的及時出面,也維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與民望。
環保部門在最近5年中無所作為
但在其後的群體性事件中,最顯著的就是2012年騷亂中,環保部一聲不吭,毫不作為,任由事態惡化,並在事後試圖撇清關系。
環保部門的不作為並不僅於此。過去的5年,是中國環境惡化嚴重的5年,也是環保部門鮮有作為的5年。公眾知情、公眾參與是解決沖突的核心方案,在5年之前,環保部門已出台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制訂《環保信息公開條例》,以保證公民的環境知情權與參與權。如果這些辦法得到實施,就不可能出現環境抗議事件。但不知何故,在最近5年間,這些辦法仍只是條文。
在5年之前,環保總局掀起一次次環保風暴,打擊違法大公司,包括最大的電力集團;實施區域限批,對違法的地方政府,在整改之前不批準新項目;叫停圓明園違法工程,並召開史無前例的公開聽證會,使之成為公眾參與、民主決策的典型;研究規劃環評法規,積極研究綠色GDP,希望解決中國GDP崇拜問題。但在最近的5年間,類似舉措不見蹤影。
更加奇怪的是,環保部放鬆環評審批,令全國、特別是西部生態脆弱區的大型工程暢行無阻。而不顧環境與社會影響、蔑視公眾參與的大型工程,正是發生社會騷亂的根源。
中國政府環保部門很小,但環境事務茲事體大,不但關繫到健康、生命、社會公平,現在更關繫到動盪風險。一個環境問題可引發城市騷亂,舉國不寧。是否能引起更嚴重的後果,也未可知。因此,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應以大局觀看待環境問題與自己的環保部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