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13

不確定性困擾全球經濟


世界經濟籠罩在雙底衰退的威脅之下。發達經濟體正在艱難地提振乏力的增長,而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維持它們之前的增長勢頭。未來幾個月世界面臨著若乾眾所周知的潛在沖擊,出現任何差池都會加大經濟下滑的風險,這種下滑將是很危險的。

今年迄今,布魯金斯學會-英國《金融時報》全球經濟復蘇追蹤指標(Brookings Institution-Financial Times Tracking Indices for the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簡稱TIGER)大幅走低,布魯金斯學會知名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據此認為,全球經濟已“岌岌可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在該組織近日發布的半年刊《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表示,不確定性妨礙了企業投資以及家庭消費,導致世界經濟缺乏活力。

他說:“人們對歐洲政策制定者是否有能力控制歐元危機、對美國政策制定者至今仍未就一項財政計劃達成一致感到擔心。這些擔心無疑發揮著重要影響,不過我們很難確定這種影響到底是怎樣的。”

全球經濟健康再度引起擔憂標志著,在經歷了最初強勁的全球復蘇之後,世界又令人沮喪地回到不安當中。2010年,世界總產出躍升5.1%;2011年,盡管歐元區危機對前一年形成的樂觀形勢造成沖擊,總產出增幅也只降至3.8%。

人們曾經希望,2012年世界經濟能恢復較快的增長。但IMF最新預期認為,今年全球總產出只會增長3.3%,其中發展中世界增長5.3%,發達世界增長1.3%。因此,全球經濟再次慢慢滑向衰退(定義為全球總產出增長率低於2%)的現實,已不再只是世界某一部分的一大擔憂,而是整個世界的一大擔憂。

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此擺在近日赴東京參加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年會的各國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面前:2012年世界面臨的問題只是長徵路上的暫時障礙,還是說人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即過去幾個月情況不過是危機捲土重來前的預演?

問題的答案主要取決於美國和歐元區發生的事件。

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是決定全球前景的最重要因素。在總統及國會選舉臨近之時,美國經濟仍以接近2%的適度年增速增長。然而,這種復蘇還不足以迅速降低失業率。9月份的就業數據還算不錯,失業率已從10%這一2009年的峰值降至8%以下。但這種降速對美國經濟復蘇來說仍嫌緩慢。另外有證據表明,大量心灰意冷不願找工作的失業者,並不會被統計到官方失業數字中,這削弱了失業率下降的說服力。

針對美聯儲(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所謂的這次“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復蘇,美聯儲於9月份啟動了第三輪量化寬松(QE3)。按照這一雄心勃勃的不限量計劃,美聯儲承諾每月至少創造400億美元流動性。它表示,這些錢將用於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而且“只要勞動力市場前景沒有顯著改善”,QE3就將持續下去。

盡管美聯儲實施瞭如此強力的措施,國際社會仍擔心該努力會付之東流——如果美國政客無法阻止美國經濟跌落“財政懸崖”的話。除非現行法案被廢止,否則美國當局在2013年1月將不得不實施數額相當於國民收入4%的增稅和減支。

由於財政政策是選舉中要辯論的話題之一,因此美國兩黨迄今尚未採取共同行動來緩解“財政懸崖”問題。另外,盡管多數專家都預計這個問題會在11月6日大選結束後得到解決,但2011年的先例表明,玩弄邊緣政策會使不確定性一直持續到最後一刻。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Gerard Lyons)表示,如果屆時達不成協議,那麽多數人肯定會認為再度陷入衰退是無法避免的。“這種結局太過糟糕,因此不太可能出現,兩黨都無法承擔這種結局帶來的後果。更有可能出現的是,兩黨在最後時刻達成妥協……麻煩的地方在於,任何決定都需在年底前達成——而那段時間正好是美國國會的所謂‘跛腳鴨’會期。”

如果說美國政治與經濟前景不明朗,歐元區的形勢則更為危急——盡管今年夏天的一段平靜期讓歐元區的形勢有所緩和。歐洲央行(ECB)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他將動用一切手段保證歐元的穩定。這些言論以及數周之後歐洲央行宣佈的“直接貨幣交易”(OMT)政策備受好評。

這些舉措將使歐元區獲得潛在意義上的無限貨幣火力、以壓低短期融資成本——只要相關成員國能簽署一份外部強加的赤字削減計劃。

歐元區其他值得歡迎的進展包括:德國憲法法院裁定新成立的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沒有違反德國憲法,荷蘭選舉顯示熱衷於維系歐元項目運轉的政黨贏得了民眾的支持。

盡管今年夏天取得了以上進展,但在經過之前幾個月的互相推諉之後,歐元區現在還需採取更明顯的進一步行動,才能穩定住局面、讓人們重樹信心。

歐元區成員國需就銀行業聯盟的定義達成一致,該聯盟旨在打破歐元區弱小主權國家與其弱小銀行間存在的惡性循環。部分核心成員國只想達成一個最小限度的協議,建立一個只關註最大型銀行的歐洲共同銀行監管機構,而行將倒閉的銀行所需的紓困仍由各主權國家負責。

外圍成員國自然希望將困擾它們銀行的風險分攤到各個成員國身上,並想引入共同存款保險。直到10月初,上述雙方的分歧仍像以往一樣大。

希臘問題不能再拖下去了,該國的經濟數據又一次落後於歐元區/IMF最新援助計劃的要求,相關貸款發放已被擱置。IMF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它認為希臘援助計劃已偏離正軌、希臘政府也沒有履行承諾實施結構改革,因此它不願向這個計劃提供貸款。

歐洲國家政府要更通情達理一些,但目前的僵局必須盡快打破,以免希臘資金枯竭。

另一件看起來可能性越來越大的事情是,西班牙也將不得不申請歐元區/IMF的正式援助,以便歐洲央行出手購買西班牙國債。但西班牙首相馬里亞諾•拉霍伊(Mariano Rajoy)仍不肯妥協。與此同時,歐元區經濟形勢正在惡化。IMF預計,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4%,而後在2013年達到接近停滯的狀態。

鑒於有如此之多的理由擔心歐元區危機會進一步加深,IMF總裁克裡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再次呼籲採取“緊急行動”,希望各國“協調一致、共同應對”。

如果說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未來幾個月都面臨巨大的風險,那麽新興經濟體則是在艱難地保持年初的增長勢頭。現在沒有哪個國家還認為自己與發達經濟體是脫鉤的。

10月份,世行下調了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從5月份時預期的8.2%下調至7.7%——這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增長率。

在十年一次的領導層換屆臨近之際,中國經濟的增長率甚至低於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這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添了更多不穩定因素。

中國經濟呈現的疲軟也出現在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身上。由於為了抑制泡沫而收緊政策,再加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巴西經濟增速大幅減緩。這個拉美最大經濟體今年的增長率預計只有1.5%。印度今年的增長率很可能只有2010年增長率(10.1%)的一半左右。即使是俄羅斯這樣的石油出口國,也感受到了不確定性的影響。

考慮到新出現的疲軟,世界各國都在試圖採取刺激需求增長的貨幣政策,盡管這些政策的效用已接近極限。

大多數國家在財政方面已無多大餘地來限制減赤計劃,所以也就不可能採取什麽行動。因此,現在所有人都在指望美國和歐元區採取必要舉措來消除不確定性,給大家帶來一點信心。

布蘭查德表示,如果這些舉措能夠成功,那麽“事實將證明(IMF所做的)基線預測是不準確的、也就是說過於悲觀”,果真如此的話他會“很高興”。不過,沒有人會作如此樂觀的估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