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013

台灣對中國投資減速

日本經濟新聞
山下和成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開始減速。2012年的實際投資額預計同比下降2成左右,3年來首次低於上年。人事費用上漲與合同糾紛頻發等導致投資意願不斷下降。由於台灣企業對中國投資有重要作用,這一動向有可能從總體上影響外部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台灣電子設備代工企業大眾電腦在2012年秋季關閉了設在蘇州工業園的工廠。據說該公司自2010年起就逐步縮小規模,估計主要原因是訂單減少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去年大概有20家台灣企業從該工業園撤走。

據台灣經濟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台灣對中國投資額為98億美元,同比減少21%。主要是佔總量近2成的電子零件製造業的投資減少了42%。與此同時,除中國外的台灣對外投資同期為79億美元,同比增長1倍多。台灣對中國投資在2011年創下歷史新高,從去年起明顯呈脫離中國的趨勢。

出現這一狀況的背景是大陸的人員費用上漲及勞動力短缺。中國政府在截至2015年的五年計劃中,提出以每年13%以上的增幅提高最低工資,從而導致企業負擔加重。另外,圍繞合同與安全問題,也頻頻和政府部門及合作企業發生糾紛。

作為替代投資對象,台灣將轉向人員費用較低的東南亞。2012年1~11月台灣向越南投資約8億4000萬美元,同比增長87%,向馬來西亞投資約1億9000萬美元,同比增長79%。台灣照明企業真明麗2011年以人事費用上漲為由,將設在廣東的工廠轉移到了越南。其經營方針是今後通過出口來開拓大陸市場。
另外還出現了投資回歸台灣的動向。擁有美國蘋果等客戶的電腦等金屬外殼廠商可成科技申請了台灣當局去年11月開始實施的投資優惠制度。該公司設在江蘇的工廠由於環保問題而麻煩不斷,今後將通過台南工廠等來增加產能和人員。由於反日遊行等風險,日本等部分外資企業出現「中國+1」動向,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確保生產基地。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台灣企業也明顯出現這一動向,似乎在印證中國投資的優勢正不斷消失。

台灣企業離開大陸還將影響到馬英九政權的政策。與2000~2008年的陳水扁政權完全相反,馬英九政權傾向於中國。一直將依託中國實現經濟增長作為最值得誇耀的成就。

台灣擁有眾多進行電子零件與IT終端代工生產的製造業,通過從台灣採購部件在大陸組裝,向全球出口的經營模式取得了快速增長。生產所需的工具機等需求也讓台灣企業受益。這些都與支持馬英九政權的政策相聯絡。

但這種「盈利模式」正隨著中國人員費用的上漲而逐步崩潰。台灣行政院主計處認為中國的材料與零件產業也在不斷成長,並與台灣產生競爭,導致台灣出口需求下降。馬英九政權在去年5月進入第二任期後,強調希望擴大與中國以外國家的貿易。試圖對「中國一邊倒」的政策進行修正。

相反,對於中國來說,由於來自台灣的投資減速,對出口和地區經濟的打擊會非常大,將成為壓低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台灣企業進入大陸的廣東、江蘇等沿海各地,起到了以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廣東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基地東莞約有6千家台灣企業,而日系企業只有約500家。台灣企業通過電子設備與紡織品等的出口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台灣企業佔到中國出口額的1~2成,僅全球最大電子設備代工企業鴻海的中國子公司富士康就佔約6%。但最近由於面向歐美的出口低迷,加上人員費用上漲,使得許多台灣企業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這也導致東莞市2012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預計數字)僅6.1%,低於全國7.5%的目標值。

台灣企業投資意願下降也給中國設想的經濟結構改革投下陰影。在半導體等高科技方面,中國與台灣的差距依舊很大,李克強呼籲台灣企業進行投資,表示希望通過加強兩岸合作來提升產業結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