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覺良好的馬英九總統最近一再誇稱,台灣經濟快走到隧道盡頭,已經看到亮光了。其實,今年台灣不但可能走不出暗黑的隧道,甚至也有墜落無邊無際懸崖的風險,因為GDP固然由於比較基期太低可能出現三、四%的成長,但沉痾若未徹底根治,經濟數據的成長,並無法促進民眾的福祉。馬英九總統今年的文告提及台灣面臨「全球產業競爭更加劇烈」、「區域自由貿易區塊加速形成」、「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明顯失衡」,「少子女化與人口高齡化造成的年金問題」等四大挑戰,卻口號、空話連篇,沒有提出具體解決方法,更看不出願景與承擔責任的勇氣與魄力。
吾人認為當前台灣面臨的很多挑戰,因為環環相扣,有兩大項最為重要。其一,政府組織改造,愈改愈臃腫 ,非僅沒有達成精簡的目的,不論組織、員額與薪資,都假組織再造之名,水漲船高,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而人事費用與各項法定支出龐大,隨著經濟成長陷於停滯,稅收亦無法增加,必須舉債挹注財源之不足,形成結構性赤字。加上獨厚軍公教的退撫制度,造成資源分配不均,潛藏債務膨脹,若不及時改善,財政破產可期,恐再演希臘之悲劇。
台灣是小小島國,但部會數目居全球之冠,未改造前有三十七個部會,美國、日本都只有十一個、韓國十五個,人口數是台灣五十六倍的中國也只有二十七個。現在精簡為二十九個部會,仍然偏多。公務人員佔總人口比,台灣亦以三.五%多於日本的三.一八%、新加坡的二.九%、韓國的二.一二%。以民國一○二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人事費用佔比為二十二%,遠高於歐盟的十五%。
尤甚者,政府組織改造卻發生中央精簡,但新五都膨脹之怪現象。一國有六個直轄市,乃是政客為討好選民,不顧行政區域畫分應著重人口、人文、地理與產業特色等客觀標準,所製造的世界奇觀。未來,光是新五都將增加一萬二千三百多位公務員,而公務員更隨機關改制升格,職等與薪水均水漲船高,在在增加政府財政負擔。而地方政府財政人事費用佔預算四十六%,幾乎一半地方政府支出均花在人事費用上。加上不合理退撫制度、優存十八%、十三%,所得替代率偏高,甚至退休人員的月退俸竟比在職時薪水多等等。政府無異陷在龐大的人事泥淖中,不但缺乏效率,且無多餘財力推動公共建設,使國家發展陷於停滯。
其次,今日台灣經濟的困境,在於產業轉型績效不彰,以及經濟過度向中國傾斜,其負面效應與衝擊,乃吾人多年來不斷申論之課題,而分析的結論,皆不幸一一應驗。台灣經濟發展攸關全民之福祉,它向下沉淪,吾人在痛心之餘,仍再三強調台灣經濟的活路在於,產業必須脫離代工組裝層次,著重研發、創新與品牌行銷,並且下定決心,扭轉經濟依賴中國的框架。台灣產業若無法轉型提升,繼續滿足於低工資、低成本、低技術的經營環境,盈利必然微薄。且大環境一旦轉變,例如中國薪資上漲,這些台商便只能再轉向中國內陸或東南亞,逐水草而居,豈能永續經營?
台灣對外投資幾乎全數押注在中國,即便對正常往來的國家,都是重大風險,更何況對台灣野心不變的中國,投資與貿易對其過度依賴,將如中國學者胡鞍鋼所言,台灣猶如糖尿病患者,必須仰賴中國施打胰島素才能延續生命。甚且,台商將中國當成生產基地,則訂單再多,生產規模再大,對台灣的就業與薪資助益有限。台灣過去十年GDP成長近六成,但實質薪資卻倒退回十四年前,失業率亦居高不下,對中國的依賴,乃是最重要的癥結。
台灣當前百病叢生,但馬英九與行政團隊的當務之急,在面對這二大課題,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案,解開死結,方能為經濟發展重新注入活水,產業亦能成功轉型,經濟體質得以真正的脫胎換骨,台灣方可找到新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