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美國朝野兩黨在最後一刻聯手化解財政懸崖危機,證明了一件事:政黨政治不是也不應是零和博弈。
共和黨這幾年因被茶黨挾持,凡事都與白宮焦土抗爭,但在這次談判過程中,茶黨卻淪為配角;而且在共和黨占多數的眾議院投票時,也有八十多位共和黨議員擺脫茶黨控制,倒戈支持白宮方案,其中還包括眾院議長貝納。
華府政治一向是「刺蝟政治」與「零和政治」的綜合體,但就像《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E.J.Dionne Jr.所說:「真正的愛國者絕不會冒著摧毀經濟的風險去贏取政治鬥爭」,兩黨雖在談判過程中幾度陷入僵局,貝納甚至揚言決定放棄不惜墜崖,但最後因副總統拜登與共和黨籍資深參議員麥康納出面,在關鍵時刻主導協商,才化解了談判僵局,也化解了墜崖危機。
共和黨一向反對加稅,尤其反對向富人增稅,但美國貧富差距之大已位居世界前列,占領華爾街運動發生後,頂層百分之一富人掠奪百分之九十九人民財富的口號更深植人心;歐巴馬挾民氣決定向富人增稅,雖然是挑戰共和黨的禁忌,但因歐巴馬師出有名,再加上民意可畏,共和黨最後不得不接受增稅方案,打破了他們近卅年來祇減稅不增稅的紀錄。
雖然未來兩個月美國仍將面臨債限與減赤兩大危機,挫敗的茶黨也揚言將寸土不讓,但民主與共和兩黨這次在財政懸崖邊上,從對立爭吵到妥協聯手,卻讓兩黨領導人又重修了一堂政治學分:對立雖然必要,但協商也是必要,妥協更是必要;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政黨禁忌不能挑戰,也沒有任何政黨理念不可與時調整。
反觀台灣,馬英九的權力沒有比歐巴馬大,蘇貞昌的權力也比貝納小,但他們兩人的身段卻擺得比歐、貝兩人高,見個面比登天還難,好像誰點頭答應見面,誰的政治前途就會完蛋一樣,簡直把召開朝野會談的難度,弄得比冷戰時期美、蘇領袖召開高峰會的難度還要高。但他們忘了:政黨協商不僅是他們的政治責任,更是政治義務;尤其朝野兩黨都有拿政黨補助款,但拿納稅人錢所為何事?難道是為了讓他們老死不相往來,置國事於個人恩怨好惡之下?
美國朝野兩黨可以為了財政危機,協商尋求因應對策,台灣財政危機雖不若美國嚴重,但也庶幾近矣;然而在蔡英文提議召開國是會議後,國民黨卻斤斤計較於會議名稱而反對,民進黨也決定走上街頭發洩怒火,一個可能取得化解危機共識的政治主張,以及一個可能改變朝野關係甚至政治文化的契機,就這樣被兩黨領導人糟蹋掉。
馬英九至今仍不瞭解:無論他想做什麼對的事,或者他想要有什麼樣的歷史定位,如果他不能改變朝野目前的零和博弈關係,再對的事都是徒然,再好的憧憬也是幻想。舉例說,國是會議既可改變朝野關係,又可建立朝野「共同協商,共同負責」的新政治文化,一場會議可以解決的事,他卻偏偏要以召開一百場公聽會的方式取代,這種政治智慧實在讓人不敢領教。當然,蘇貞昌的智慧也未必比馬英九高,否則,他怎麼會仍然迷信街頭策略至上?
台灣現在的處境已距懸崖邊緣不遠,但朝野領導人卻耽溺於零和博弈而渾然不覺;但鬥的是政黨,苦的是人民,難道台灣非要等到不見懸崖不流淚那天來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