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
一直以來台灣農業即不斷遭到來自內外的挑戰,從農業資訊缺乏、行銷通路遭壟斷、中間剝削、產銷經常性失衡到國外廉價農產品透過國際貿易自由化談判,公然搶佔國內農產品消費市場,甚至透過走私、中途轉運等方式大幅壓縮國內農產品的出路和農民的生存空間。
只是近來馬政府一連串推出的「農業改革」政策,表面上看似有理,但深究其中卻普遍缺乏長遠及完整配套措施,加以政策溝通及宣導嚴重不足,此種由上而下的專斷施政風格,已引發基層執行機構如縣市政府、鄉鎮公所、農會及農民的極大反彈。
近日走訪中南部農村赫然發現農民呈現集體焦慮不安的現象,這樣的氛圍正持續擴大,在目前國內正因年金問題所爆發嚴重的社會階層對立之際,原本最古意、最認命的農民如果也群起抗爭,甚至走上街頭表達不滿,可見其嚴重性。
以造林政策為例,由於過去對森林過度開發利用,林相遭嚴重破壞,失去涵養水土功能,導致一旦颱風或大雨來襲,國內到處發生土石流、山崩、交通受阻等災情,甚至釀成身家性命重大損失,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慘況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為此學者專家多認為讓森林休養生息,並積極進行山坡地造林及復育工作是必要方案。然而政府卻「積極鼓勵」平地造林時間長達20年,每公頃獎勵補助金額共240萬元,遠較山坡地造林(20年獎勵補助金額僅60萬元)高出甚多,影響農民參與山坡地造林的意願。
農民抱怨無所適從
計劃推動中,在未經詳細評估及和地方政府、農民做充分溝通並擬妥完善的配套和善後措施,行政院農委會即匆促宣布自今年(2013)元月一日起停止受理平地造林申請,改推6年短期經濟造林,讓地方政府及準備參與的林農傻眼。固然平地造林推動至今確實造成若干缺失諸如:造林期間長達20年農地不易再利用;疏於管理致影響鄰近農耕環境,引發鄰近農民抱怨;平地造林缺乏整體規劃,且多以混植方式種植不易整合成大面積造林等;但平地造林仍具經濟效益、減碳、環境保護教育、休閒旅遊、防風定砂、國土保安、生物多樣性等優點,不宜輕易廢除。
同樣新的6年短期經濟造林政策每年每公頃補助9萬元(不包括契作林木收益),低於平地造林每年每公頃補助18.5萬元;參加門檻高(需符合基期年限制且面積需在0.5公頃以上);造林樹種選擇僅有5種,除相思樹外不適合沿海地區種植;單一樹種易發生病蟲害;若無監督契作機制會造成農民權益受損,政府政策屢屢急轉彎讓農民無所適從,抱怨連連。
同樣的情況亦發生在「小地主大佃農」、「休耕地活化」、「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等政策調整,不僅無法解決長期存在的「養地」、「農地遭濫建」、「假農民」「農民所得偏低」等問題,反遭致更大民怨,馬政府不要一意孤行,讓台灣農業走上不歸路!
作者為農經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