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報評論員 李浚
1967年首次正式訪問美國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參加了美國企業家在芝加哥舉辦的午餐座談會。一位與會者詢問漁村小國新加坡發展成為200萬人口的大城市秘訣何在。李光耀爽快地回答說:“製造比任何國家都便宜且質量好的東西。若非如此,新加坡就會滅亡。”以此為契機,美國財界高度關注“新加坡”。
李光耀就任總理的1959年,新加坡人均國民收入為400美元。在這片沒有任何資源的貧瘠土地上,甚至連飲用水也需要從鄰國購買。而且,新加坡經濟80%都依靠殖民國英國的援助和貿易,因此,英國軍隊20世紀60年代撤走後,新加坡經濟陷入恐慌。同鄰國印尼、馬來西亞之間的貿易也驟減。新加坡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開放”和“出口”。
新加坡在短短20年裏成長為東南亞第一貿易樞紐。同世界跨國企業攜手合作的出口產業化戰略十分奏效。跨國企業將出口到東南亞的貨物運到這裏,發出去後再把東南亞生產基地生產的產品聚集到這裏,重新出口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說,新加坡發揮了樞紐作用。新加坡出口額達GDP的兩倍,堪稱出口大國。5000多家外國企業和220多家跨國企業的亞太地區本部設在面積比首爾略大一些的新加坡。
新加坡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5%.僅進入今年以來,出口就減少了20%至30%.每天有63家航空公司的航班飛往世界139個城市的樟宜機場和向123個國家的600個港口運送貨物的新加坡港也變得冷冷清清。有預測稱,新加坡今年的經濟增長將跌至-6%至-8%。
新加坡曾平安度過了韓國等亞洲國家1997年遭受的金融危機。李光耀當時表示:“新加坡是亞洲價值、亞洲生產模式的領跑者。”同時針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聲說:“亞洲模式仍然健在。”但他此次似乎也無話可說。《金融時報》報導說:“擁有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制的新加坡因出口迅速減少導致整體經濟停滯不前。”這就是缺乏內需基礎、一味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具有的危險因素,韓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