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13

製造業國際分工走向分歧點

日本經濟新聞

東南亞各國、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今年1月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外資製造業不斷湧入,由於經濟增長和人手短缺,新興經濟體的工資在10年裏已經漲至2.2倍,預計這一傾向仍將加速。僅著眼于工資水平的製造業「國際分工」已經站在十字路口。
工資水平上升最為明顯的是東盟(ASEAN)。印度尼西亞決定將首都雅加達的最低工資自1月起提高44%,提至每月220萬印尼盾。而越南也自1月起將全國最低工資提高16~18%。而泰國在曼谷適用的每日300泰銖的最低工資標準已經普及到了全國。包括補貼在內的工資一般都超過最頂工資規定。

最低工資上漲的背景是外資企業等的工廠掀起了進駐東南亞的高潮。運營「優衣庫」的日本迅銷計劃擴大在緬甸和越南的代工生產,而富士全錄旗下的越南工廠將於11月投入運行。由於中國大陸的人工費出現了暴漲,因此各企業正在加快將工廠轉移到工資相對較低的東南亞。

最低工資上漲不僅限于東南亞。巴西政府已于1月將每月最低工資提高至678巴西裏爾,比去年提高了9%。在首都聖保羅,韓國現代汽車旗下的新工廠發生了罷工,最終該工廠被迫將工資提高了約24%。而南非則發生了數萬名礦山勞動者參加的大規模罷工,結果經營者同意大幅提高工資。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製造業一直在向工資低廉的新興經濟體轉移。模式是在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新興經濟體生產產品,然後出口。在過去,日美歐的製造業是轉移的重點,而在最近10年,韓國等地的企業也在將工廠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因此競爭正日趨激烈。

由於外資系工廠不斷進駐,新興經濟體的工資水平出現了快速上升。新興經濟體主要14個城市的2012年工廠勞動者平均工資(換算為美元)已經達到2003年的2.2倍。而日本企業的工資水平在同一時期以日元計算則下降了約9%,即使換算為美元,也僅上漲4成左右。而美國也僅僅上漲3成左右。已開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間的工資差距正在縮小。

在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經營者協會稱「包括2家日資公司在內的10家公司正在討論撤出印尼」。泰國大型精糖廠商則取消了原定在緬甸和柬埔寨建設工廠的計劃。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曼谷事務所助川成也主任調查研究員認為:「新興經濟體作為廉價勞動力供給地的時代已經結束」。

外資企業將新興經濟體的工資上升視為內需擴大的良機,將積極調整生產體制。豐田將投資約169億日元在泰國建設新工廠,而本田則計劃在印度尼西亞擴大生產。各企業正力爭轉向在新興經濟體生產、在新興經濟體消費的經營模式。

(伊藤學 河內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