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13

DRAM崩盤噩夢應驚醒政府未來產業政策


台灣科技產業日前發生劇變,台塑集團宣布終止旗下兩家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廠南亞科、華亞科與世界大廠美光的研發合作,正式退出標準型DRAM市場,轉攻利基型市場,成為美光的代工廠。若再加上茂德、力晶因財務危機下櫃,瑞晶亦轉向利基型DRAM,意味台灣從一九八九年建構的DRAM大夢,以及二○○二年啟動的「兩兆雙星」產業計畫缺了一大支柱,瀕臨崩解的局面。

DRAM為昔日明星產業,與以面板為主的影像顯示產業,被貼上「兩兆」產業閃亮標籤,承擔台灣發展成為科技大國的任務。因此,政府給予種種優惠,大力扶植,更協調銀行團貸放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而DRAM與面板在發展初期亦不負眾望,曾有過幾年的風光歲月,每股EPS近十元者比比皆是,而股價狂飆亦成為投資人追逐的熱門標的。但因DRAM投資設廠動輒千億元、研發經費亦以百億元計,多數業者短視近利,並不重視技術自主,乃以付權利金方式取得大廠的技術轉移,逐漸落居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美國之後。加上全球業者大量投產,終於導致嚴重的供需失衡,價格崩盤,產業始終處於動盪狀態。風光的時候,一家DRAM廠日進億元,不算稀奇;而落難時日虧三、四億元,也成家常便飯。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DRAM產業幾近崩壞,以二○○八年金融海嘯當年,我全體DRAM廠一年虧損高達一五九二億元。從整體看來,力晶、華亞科、南亞科、茂德、華邦等五家,光從二○○一至二○一○年就虧掉了二二四五億元,市占率更由二○○八年之後最高峰的二十三.二%,狂掉至二○一一年第四季的六.三%,三年內跌掉近十七%市占率。近幾年市況仍未見改善,國內廠商均發生嚴重虧損,及至南亞科、華亞科退出研發、品牌行列,這一場投資近兆元,卻只有一成回收的兆元產業大夢,終於宣告失敗。它不但未撐起台灣產業的半邊天,甚至成為一場噩夢,幾乎拖垮台灣經濟。

DRAM產業以嚴重挫敗收場,印證我們在社論中不斷主張產業轉型乃政府當務之急的正確性。產業轉型包括改變以中國為生產基地,一味追求降低成本(cost down)的代工模式,其次則為產業發展方向的轉型。這兩方面吾人均不厭煩地提出主張,以供執政者參考,但執政者似乎未能體認問題的嚴重性,仍一意孤行,終於釀成DRAM產業全面潰敗的結局。其實,何止DRAM與面板在生死線上掙扎,太陽能、LED等新興綠能產業,也在風雨飄搖之中,這四大新興、綠能產業,如今竟蒙上四大「慘」業污名,在二○一一年合計虧損二千五百億元。而在銀行貸款方面,光是面板雙虎(群創、友達)的貸款即約三千億元,整體產業貸款恐逾兆元,一旦陷入困境,勢必重創金融業,損及百萬小股東的權益,釀成一場本土型金融風暴。

誠然,如此慘澹的產業發展,絕非業者所能逆料,也不是政府提振相關產業的本意,但今天問題既然一一引爆,政府便須勇敢面對,提出具體有效政策,而非只是亂噴「不救DRAM,就不配當總統」之類的政治口水。如今四大慘業陷入困境的癥結,主要在於南韓大力投入與強烈競爭,而後起之秀的中國,更不計代價運用國家資源挹注、政策配合,扶植當地產業,對市場的破壞力與衝擊,是台灣業者難以承受之重。因此,政府的產業政策必須擺脫低技術門檻、靠著大量燒錢、大量生產卻低毛率的產業。

台灣資源有限,應該著重研發與創新的腦力開發,在晶圓代工、筆電、平板、手機上培植出幾家世界級企業,而在中小企業領域中則應發掘一些常被人忽視,其實在該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隱形冠軍。南亞科、華亞科宣布退出DRAM標準型市場,是結束一場十多年來付出沉痛代價的挫敗,台灣企業終於願意面對自己弱點,從一場無望的競爭中退出。然而,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與契機;它正在考驗執政者能否正確領導與規劃台灣經濟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