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4

哈佛物理學博士如何成為好萊塢製片人

哈佛物理學博士如何成為好萊塢製片人
傅才德
牛楠現年30歲,是加拿大公民。他14歲時離開中國,之前在著名的北京八中就讀——中國的央行行長周小川也來自該校。在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讀電氣工程本科專業的四年中,他在娛樂行業「如魚得水」,也就是說,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他成為了今年的百老匯劇目《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的製作人之一。
在這篇採訪中,牛楠談到了為什麼自己會在中國的資金和可能永遠不會在中國影院上映的美國片等國際電影之間牽線搭橋。採訪摘錄如下:
問:從納米技術到電影製作,中間的跨度很大。這個跨越是如何開始的呢?
答:我學納米技術,不過是因為家裡大多數都是生意人。我父親經商,生意做得比較成功。他們全都從事科技業。我大學快畢業、將要開始讀研究生的時候,對電影和娛樂行業有了一些了解,感覺是如魚得水。我從科技業學到的經營理念相當有用。這些技能可以運用在其他行業中。這幫助我做事的時候勇於創新,有益於打破某些範式,我認為這裡面蘊含著重要機會。
問:不過我猜,在全心追求電影業的職業生涯之前,你還在繼續攻讀學位,這一點會令你的家人高興吧?
答:家人一直很支持我。我在中國聯繫到的第一批投資者,其中一部分就是父母介紹我認識的。當然,我積極和他們保持了聯絡。我儘力與他們培養信任,就是這麼吸引到他們投資的。但父母對我幫助非常大。我還是會拿到學位,這讓他們很欣慰,亞裔父母就是這樣。我沒有輟學。我可以用課餘時間來做這些事情。兩方面同時進行,我也確實把它們都順利完成了。
問:可是《屠宰場》屬於那種無法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吧?
答:最開始時,中國還真有人對這部電影的發行權感興趣。我想,不錯啊,或許真的可以想辦法做到,不過可能不是上院線。要在中國的影院上映,你必須經過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審批才行。但在互聯網上發行,那是有可能的,《電鋸驚魂》(Saw)就是個例子。這部恐怖系列片非常成功,《屠宰場》的導演達倫·鮑斯曼(Darren Bousman)也執導了《電鋸驚魂》第二、三、四部。《電鋸驚魂》沒有在中國的影院上映,但大家都知道這個系列。存在一些不同的渠道,以後可以用起來。
影院每年的排期量是有限的。恐怖片目前在中國相當熱門。大家喜歡恐怖片。我認為有很大的需求。
問:你想把側重點放在哪種類型的項目上呢?
答:我更多地是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首先會將重點放在恐怖驚悚片上,目標是國際市場和美國市場。我們也在考慮,長期來說,如何能在中國發行。目前的想法是把中國的資源,也就是資金引入到美國的項目中。我也在考慮製作浪漫喜劇和低成本科幻電影。
問:聽起來,你好像打算最終在中國上映一些影片。進軍中國電影業有多難?合拍片呢?你感覺走合拍片的路子怎麼樣?
答:進入中國市場絕對不容易,完全是因為監管太多了。製作合拍片有嚴格的規定。例如,故事要有相當大的部分和中國有關,可能還必須讓中國演員來扮演片中的一個主角。有時,你按照這些要求寫好一個劇本,安排好了情節,拍完了電影,但之後還得走另一個審批過程。那時候你的資源已經全部綁定在這部電影里了,你希望能收回投資,但是還得通過又一輪審批。這實際上為拍電影添加了很多不確定性。所以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條路可能不太好走。
問:中國一方面給拍電影設置了重重關卡,另一方面又想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不是挺矛盾嗎?
答:的確如此。在中國,每個人都想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家底,政府也不例外。因為中國真的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大量精彩故事。要拍一部電影,你不僅要有想法,還需要能實際操作。要有一個可以齊心協力、有效運作的團隊。在這些方面,中國還沒有真正發展成熟。
問:鑒於在中國拍片這麼難,那裡拍的電影會有穩定的票房吸引力嗎?還是說中國觀眾會去看萊塢大片呢?
答:當人們去影院看電影時,他們實際上把這看成去一個地方,獲得一種享受。他們想要去那裡體驗一些東西。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好萊塢電影的表現非常出色,因為像浪漫喜劇之類,你不會真心想去電影院看。浪漫喜劇好是好,但和三維《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沒得比,後者給你帶來特別大的衝擊感。
和中國電影相比,好萊塢大片可以吸引大量觀眾。不過,現在中國電影也表現不錯,可以看到,去年和前年有一些優秀的國產電影確實能夠吸引大量觀眾。
我認為,很多中國觀眾都是年輕女孩帶動的。她們拖着男朋友陪自己一起去看電影。這就是一些中國浪漫喜劇大賣的原因。這些片子的預算很低,通常票房都不錯,但我認為,一般來說,在中國非常、非常賣座的仍是好萊塢大片。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是《紐約時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