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4

韓中締結自貿協定FTA喜憂參半

- BBC Chinese

韓中雙方代表昨天在北京就自由貿易協定(FTA)內容達成共識,韓國自由貿易網絡得以擴張。今早出刊的韓國各大報皆大篇幅報導並刊載社論,但隨媒體立場而對FTA有不同評價。

銷量最高、同時支持自由經濟的保守派朝鮮、中央與東亞三大日報,雖然都稱本次中韓FTA中,雙方有共10%的項目商品列為保護對象,比起韓美的0.1%與韓歐的0.4%來的高出許多,屬於「低水凖FTA」,但都對締結採正面態度看待。

三大報皆認為,韓國將可藉韓中FTA來調整當下產業體質,透過轉型與升級,方可提升自身競爭力。

《朝鮮日報》認為中韓FTA締結,因中國廣大內需動力,未來將能減少輸出面臨極限的困境,中國市場將成韓國在經濟上的新突破窗口。

三大報最關注產經動向的《中央日報》認為,FTA締結後,以加工貿易為中心的出口結構將不再具有效益,包括農業在內,韓國產業針對中國消費市場須直接打出以高附加價值為中心的商品戰略,才能克服與生存。而透過FTA發展經濟協作關係,在安保層次上也能消彌中韓雙方的不信任。

《東亞日報》則表示,以純技術為生的中小企業將因中國制低價產品而陷入苦戰,但因韓國本來在全球市場上,就已經和中國制產品陷入激烈競爭,包括鋼鐵、造船與電子業,都將因為中國而逐漸喪失競爭力,轉換為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才是生路。另外在農業方面,走向主打高品質與親環境性等針對社會中上階層消費群的戰略,將能為韓國農業創造收益。

中間立場的《韓國日報》則仍一貫持平看待,認為中韓FTA對韓國是擴大市場的機會,而政府強調對農產品的開放是歷來FTA中最低水凖,但低價的中國農產品實際上已長期『佔領韓國人的餐桌』,《韓國日報》也同樣認為,未來自國蔬果作物也得趕緊朝親環境與高品質化路線發展。


中國製造低價產品,韓國面對激烈競爭。

另外,包括IT與造船等製造業不僅會碰到上中國的低價競爭,若連技術都被持有,則韓國業界將與中國製品全面陷入對戰,須以FTA為契機,擬訂方案來強化製造業的競爭力。

而包括《京鄉新聞》與《韓民族新聞》等進步派報紙,則站在反對自由市場經濟的角度,對中韓FTA抱持疑慮態度。

《京鄉新聞》在今日頭版上直接稱:「FTA將使高貿易依存度的韓國之經濟特殊性更為深化,危險也隨擴大開放而增高。但韓國政府有無能力對應,則是疑問。」

「沒有中國市場的韓國,是難以想像的。但協商中,也應適當考量與接收國民的意見,計算利害得失,慎重布局。但回顧過程,卻無不令人失望。」

「22章節的協議文中,除掉16的章節,雙方有6章的內容存在巨大歧見,為迎合首腦會談,敏感物品範圍設定上意見分歧的物品項目乾脆全刪掉已完成程序進行。並不是說不知與中國間的經濟結合及其產生的政治外交效果是可以期待的,而是就FTA本質是具'經濟效果'來思量的話,前後觀點似乎前後矛盾。」《京鄉》以締結程序的不完備,質疑FTA所能帶來的成效有限,也擔憂韓國對中國的從屬將會加深。

《韓民族新聞》則一反其他報紙的態度,批判中韓FTA的合議項目內容,除了既有的商品與服務業外,還包括投資、金融、通訊與電子商務,範圍過大。同時批評近15年間,輸入韓國的中國農產品已成長兩倍,須立刻採取多角度的減低農漁民損失方案,並跨越單純的經濟得失,從食糧安保層次著手解決,並憂慮中小企業將受打擊,需要政府給予支援。

值得關注的是,包括左傾的《韓民族》與右傾的《朝鮮日報》、《中央日報》,都認為韓中簽訂FTA是為與美方主導的韓美同盟及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抗衡。其中《韓民族》指出,韓國夾在中美兩強國間「危機」的同時,也能讓雙邊關係更為均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