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5

中國教授建議「共妻」解救光棍,遭網民聲討

時報看中國
狄雨霏

Ed Jones/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北京,在下象棋的男人。單身漢預計在2020年將達到3000萬。

「我沒有說每個女人都要找幾個老公啊!」

浙江財經學院教授謝作詩如此強硬地表示,這是在為他近來對中國數量龐大的單身漢提出的解決之道作辯護。他認為應該推行一妻多夫制的提議造成了轟動。

允許兩名男性結婚可能也是個好主意,謝作詩在他的博客一則最近已刪除的帖子里這麼寫道。(他有至少三個博客,單單是新浪博客就有260萬以上的訪問量)。

在中國被稱作「光棍」的單身男性,預計在2020年將達到3000萬。由於自1979年起進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家庭僅能養育一個孩子,加上偏好男孩的文化,以及違法進行性別篩檢墮胎的情況十分普遍,種種因素促成了失衡的性別比——高達每117名男嬰對100女嬰的出生比率。

而謝作詩認為,他只是純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他指出許多男人都無力娶妻生子,尤其是低收入戶,因此到了晚年也就不會有孩子遵照中國法律的規定來照顧他們。不過謝作詩認為這是有解決方法的。

「我不否認3000萬光棍的事實,但我否認一定會出現這樣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寫道。

他的解釋是:物以稀為貴,而在這裡所指的稀缺物就是女人。收入高的男人娶得起親,不過收入低的就負擔不起了。不過這可以透過兩個男人合找一個老婆來解決。

「光棍的存在只是增加了女性的相對稀缺性,提高其價格,」謝作詩寫道。「決不意味着兩性的市場就不會出清,就會出現剩男。如此看問題,光棍及其相關的性問題也就變成了收入問題。收入高的男人,會優先找到女人,因為他們出得起高價。收入低的男人怎麼辦呢?一種辦法是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這並不是我的異想天開,在那些偏遠的窮地方,就有兄弟幾個合娶一個老婆的,而且他們還過得其樂融融。」

一妻多夫制早在中國行之有年,特別是在貧困偏遠地區,這是一種共享資源、避免家產分散的手段。

而且,看來有些中國人以為這已經是合法的:網上有人專門針對90後群體提問,因為這個世代的人的性別失衡問題最為嚴重。

對於謝作詩的提議,大部分網民都是怒氣衝天。

一個化名「dihuihui」的新浪微博用戶寫道:「他說的是人話嗎?」

另一位名為「膳鬱金香1887003537」的網民表示:「滿嘴廢話的教授,很多光棍八成想問:『你老婆又在哪?』」

本報於周一數度試圖聯絡謝作詩,但沒有成功。

他在周日於自己其中一個博客發表了一篇憤概的駁斥,控訴他所遭受的批評是出於傳統道德規範下的空洞概念,自私又不切實際,甚至非常虛偽。

「我因為主張『應該允許窮人合夥找老婆』以解決3000萬光棍問題,引來無盡的謾罵和騷擾,」他寫道。「甚至有人打電話去我單位進行騷擾。這些人無非是指責我的主張違背了道德、倫理。」

「你找不到不破壞傳統道德的更好的辦法,」他接着寫道,「又憑什麼來指責我的主張破壞了傳統道德?你認為一夫一妻道德,問題是你的道德將導致3000萬光棍與老婆無緣。這就是你們所謂的道德嗎?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那3000萬光棍中的一員,你還會堅持一夫一妻道德嗎?」

除了激怒傳統道德的捍衛者,謝作詩的提議也引來女性主義者和同性戀權利倡導人士的斥責。

「男人和男人在公開謀劃如何分配女人,如何把女人當成是房子或者車子一樣的物品來實現某些男權自由派或某些男權左派的宏大政治理想,」今年三月組織活動時遭到拘押的五名女權活動人士之一鄭楚然在一個名為「破土」的微信群中寫道。「3000萬光棍的出現是因為人口性別比的嚴重失衡,背後是3000萬女嬰因為性別歧視而死去,而大家的討論點卻停留在『男人娶不到老婆』這種撒嬌上。」

對於謝作詩提出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助於解決單身男性危機的觀點,一位名為「阿強」的倡導人士進行了駁斥,指責他將異性戀男性的需求置於同性戀男性之上——儘管謝作詩的提議中的確建議男性應該被允許和另一個男性結婚。

「這位教授的邏輯,是典型的異性戀男人中心論,」阿強說。「異性戀男人娶不到老婆,可以合娶,用物化女人的方式解決異性戀男人的婚姻問題。同性婚姻合法化不是為了同志群體的婚姻平等,而是釋放同性戀『娶老婆的需求』,好騰出『女人』來,目的還是為了異性戀男人能娶上老婆。這跟網上那些評論,『讓男人們都去搞同性戀,把女人都留下來給我』一個檔次。」

為了遵從社會習俗以及生育子女,中國許多同性戀男性與女性結婚。

謝作詩似乎也贏得了一些支持者。在他的新浪博客中,他貼出了一名南昌航空大學學生的評論。

「您站在了最低級的廣大窮苦勞動人民一面,您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被千夫所指,卻仍堅持自己的觀點,」這名學生寫道,此外:「在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一實質問題,為何不放下所謂的『道德』而去解決這個社會所派生出來的問題呢!難道單憑道德讓全國三千萬光棍無後而終,無伴而終?那就顯得有點教條和有失人倫了吧!」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Vanessa Piao對本報道有研究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