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5

「刺激消費方案」能救經濟?

面對各項經濟指標不斷惡化,國發會繼七月份推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後再度出手了。這次是試圖擴大內需的「刺激消費方案」,內容包含電信補貼、節能家電補貼等。

對於經濟成長的驅動力,過去政府重視的一是出口、二是投資,猶記得年中經濟開始明顯惡化之初,大家爭論的是該救出口,還是救投資。至於透過內需消費來驅動經濟成長,則向來在「台灣市場很小」的迷思下幾乎從未被重視。上一次靠著擴大內需救經濟,已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造成台灣出口幾乎腰斬時的事了!還記得當時馬政府還高喊台灣經濟此後必須出口、內需兼顧,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總是要到出口、投資無以為繼、一籌莫展時,才會想到擴大內需這最後的步數。

多次的經濟衰退已證明台灣低價量產的出口結構,在全球主要出口國中,是最容易受到景氣衰退影響的,也因此建構足夠強的內需對台灣尤為重要。然而,我們對內需的重視遠遠不及同為競爭對手的南韓與中國,終至飽嚐出口衰退之苦。

健康的內需市場必須構築在足夠高的薪資水準上,只要薪資水準夠高,即使人口往往只有台灣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諸多西、北歐國家,也能使內需成為強大的經濟成長驅動力,而不會像台灣有那麼高的貿易依存度。台灣高度依賴貿易,蓬勃的貿易卻難以轉化為薪資的成長。以台灣長期嚴重的低薪環境,當然無法有好的內需市場,所謂「市場很小」,其實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而是口袋深不深的問題。

較之保住經濟成長率,實質薪資提高恐怕才是更好的經濟成功指標。想要實質薪資提高,廠商要先能賺到錢。然而,廠商賺錢只是薪資提高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廠商賺錢並不等於勞工薪資就能提高。

一直以來,面對調高基本工資的呼聲,馬政府一貫的邏輯是「今天勞工吵著要加顆茶葉蛋,明天就會連飯都沒得吃」,總是主張要勞工先犧牲薪資、先讓廠商賺錢。然而,最近兩位閣員面對國民黨立委調高基本工資呼籲的談話,讓我們總算看到事情的真相與本質!

首先是國發會主委杜紫軍表示「調升基本工資,有許多中小企業可能無法承受」,其次是勞動部長陳雄文表示「如果調漲基本工資,對服務業的老闆來說是負擔不起的」。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的產業和廠商,只要一調高薪資,就活不下去了。如果那麼多廠商之所以有利潤,是靠著壓低薪資來的,我們如何能期待廠商賺錢後會提高員工薪資?

面對經濟衰退、需求減少,本該是汰弱留強、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資源更合理分配運用的最好時機,然而,馬政府的政策竟是更致力於維持低成本的生產環境與生產規模,努力保護只能或只願意支付低薪的無效率廠商,努力維持低薪環境卻還侈言要「刺激內需」。

國發會如今所謂的「刺激消費方案」,雖然比2009年消費券的亂槍打鳥、浪費資源來的好一些,但終究仍是拿人民的納稅錢來補貼人民,也好不到哪裡去。真正健康、具永續性的內需必須建築在薪資的提高上,任何一次性、煙火式的「刺激消費方案」,不僅效益有限,更是不負責任。如果真要廠商先賺錢後來提高薪資,就請馬政府做到讓廠商能不用靠壓低薪資來賺取利潤,否則「偏袒資方、壓榨勞工」將會是馬政府真正的歷史定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