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全球經濟能否脫離險境,仍詭譎多變,樂觀派與悲觀派看法南轅北轍,似乎看到的不是同一個世界。不過,悲觀論顯然佔上風,認為美國即將啟動升息步伐,而歐洲央行卻持續寬鬆政策,加大負利率幅度;一邊緊縮,一邊寬鬆,相互拉扯,注定明年經濟依然嚴峻。
從二○○八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包括歐債危機、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既重塑金融秩序,也改變了地緣政治的版圖。雖然金融海嘯的衝擊未如一九三○年代大蕭條鉅大,但至今全球經濟仍籠罩在其陰影之下,關鍵在於海嘯以來,各國央行救經濟的主要藥方在貨幣政策。美國聯準會率先採行非傳統的貨幣政策,以量化寬鬆(QE)為新的療法,方法看似簡單,有如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所言,從直升機上撒下鈔票,主要國家央行拚命印鈔票,降低利率到零甚至負利率地步。目的要讓銀行錢滿為患,再將資金貸放到實體經濟,促進投資,進而提升就業與薪資,增加消費的良性循環,讓經濟擺脫衰退,恢復生機。
不料,事與願違,全球經濟結構丕變,由於國際分工體系形成,全球勞工置於同一競爭平台上,而企業則全球流動,採取外包或遷廠策略,壓低了薪資,導致全球勞動市場成為買方市場,於是GDP成長的受益者,主要為有能力進行國際分工與運籌的跨國公司,而一般勞工則失去議價籌碼,薪資停滯倒退,趕不上經濟成長的腳步,形成「工資缺口」(wage gap),造成工作貧窮、非典型就業激增,進而導致需求低迷,消費減少,廠商不願投資的惡性循環。
可見,振興經濟的治本之道,仍在解決實體經濟問題,尤其是產業失衡,不可能靠一直印鈔票來讓景氣復甦。當前最大的問題乃是多數政府既無法落實產業在地化,更無力因應新工業革命與工業4.0的趨勢,在新經濟的浪潮中脫隊,於是只能陷溺在印鈔票的癮頭之中。況且,QE所釋出的龐大資金不願投入實體經濟,卻流入房市、股市與商品市場,進行高風險的投機活動,捲起資產價格飆漲,與脆弱的基本面形成強烈對比。諷刺的是,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流動,不啻在醞釀一個更大的泡沫,而解藥又是放出更多的鈔票,直到泡沫再也無法支撐,終於破滅的那一天。目前日本央行、歐洲央行、中國央行都陷在QE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而美國卻要開始戒除QE癮,承受有如戒毒般的痛苦療程。
然而,美國若能戒除QE癮,豈不證明量化寬鬆是正確的藥方?其實不然,一般以為美國經濟再起,係聯準會高達四兆美元的QE之功。但是,這種觀點顯然忽略了美國在金融海嘯之後,已經打造出新經濟的產業型態︰電商亞馬遜(Amazon)、智慧行動裝置蘋果(Apple)、網路大神谷歌(Google)、社群網站的臉書(Facebook)、電音YouTube、交通網路公司優步(Uber)、電動車特斯拉(Tesla),凡此創新產業之勃興,搭配「舊科技」產業,才使美國經濟脫困,迎向新的盛世。以此角度分析,就不難理解一樣是實施QE的國家,因為缺乏產業復興,日本的藥效似乎消退了,經濟已連續兩季萎縮,而歐元區則處於溺水險境,就失業率(特別是青年失業率)、債務與GDP而言,不少歐元區國家仍舊是不定時炸彈。而中國也面臨生產過剩,價格崩盤,成長遲緩的困局。
換言之,全球經濟的復甦有賴實體經濟的復元,產業必須再現蓬勃生機,才能脫離衰退的輪迴。反觀台灣經濟特別疲弱,一在於既無量化寬鬆的本錢,二又產業外移,尤其「向中國傾斜」,海外生產比逾五成,且未搭上新經濟的列車,使經濟失去基本面的支撐,因此執政者往往只想走容易的路,拉抬股市營造景氣復甦的假象。然而,資本市場的榮枯跟實體經濟一向脫鉤,如果不能建立堅實的產業,即使台股上萬點,一般民眾恐怕仍生活在工作貧窮、失業與負債的陰影下,很難看到希望的曙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