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專欄作家。新聞資歷豐富,歷任報社主筆、總編輯,並長期參與社會改革運動。他曾戲言自己是「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生活方式「既現代又古典」,服膺的是「自由、理性、人道、社會責任等人生價值。」曾任高雄醫學大學校長秘書暨杜聰明名人講座執行長。
即使是傖俗的地景,隨著時光的消逝,在我們的生命裡也會逐漸佔有重要的角色。圖/蔡信德
這是一條我荷鋤去園子勞動,習慣步行經過的鄉間小路。
好幾年前,鄰居借給我一塊閒置已久、半分地不到的荒廢農園。我拿來種些蔬菜、瓜果和花木之屬的作物。
從自宅出發,這段路,來回大約一個小時的腳程。這是鄉間隨處可見的蜿蜒小徑。雖然便捷,卻也單調。我之所以如此取道,只是為了方便去園子澆水、鋤草、播種、採收罷了。
出了家門,沿著屋旁的小巷直走,再右拐,即踏上一小段柏油馬路。往前行,先通過不到五十米的地下道,便走進一個大約百戶人家,名為內庄的傳統村落。首先看到一座有大院落的陳舊家廟,再不遠,拐個彎,右邊則是一座較為體面的庄廟。廟前有一塊供廟會活動、節慶辦桌、或晒稻穀的水泥廣場,農閒時兼且用來搬演社戲。後來放了一個籃球架,平時便成了庄內大小朋友打籃球的好去處。
村落的房舍,新舊雜陳,有傳統的土角厝、紅磚蓋的平房,還有漸多汰舊換新的鋼筋水泥樓房。至今土角厝皆已傾圮毀壞,只能供人憑弔當年質樸的風貌。庄廟往前走不多遠,便是村長的柑仔店,白天常見有村民或老人在此泡茶聊天。這也是庄內人氣最旺的地方。白天年輕人都出門上班,這個村落更顯得孤寂。
村落四周都是農田。除了一年二期稻作,還間作紅豆,並以紅豆產地著稱。為了促銷和推廣,每年公所都熱熱鬧鬧地舉辦紅豆節。當然活動不能欠缺唱歌跳舞,更不能沒有攤商吆喝助陣,於是南北雜貨並陳,倒是紅豆攤位屈指可數,權充點綴,聊勝於無也。在紅豆收割之後,田間頓時出現零散檢拾紅豆的婦女,她們趁機賺點外快,也給荒郊野地平添幾許活力和寫意,這才是具有泥土氣息的農村即景。
走出村落,眼前豁然開朗。大約五、六分鐘的腳程,便能抵達產業道路旁的園子。但,這是心無旁鶩,沒有受到意外牽絆的情況下而言。其實,往往常因偶而的駐足,耽擱不少時間。我駐足,是為了抬頭看看遠方雲霧繚繞的大武山脈,或是在水田覓食的白鷺。甚至有一回是被電線桿旁,一小撮狗尾草的蠍尾狀花序〈Helicoid cyme〉的野性美所著迷。狗尾草遍布台灣的農田、路邊、荒地。它耐旱又耐貧瘠,是適生性很強的野草,卻是農夫務必除之而後快的夙敵。
早年讀李維史陀傳記,提到他被派駐到法國馬其諾防線,當時德軍尚未入侵,在一次遠足中,他看著路旁一叢蒲公英,陷入沉思。他仔細檢視蒲公英的花冠,以及成千上萬的細絲所構成的完美球形,使他找到了自己思想的組織原則。這就是他首創結構人類學〈Structural Anthropology〉的插曲。倘若蒲公英有知,一定十分欣慰它對文化人類學所做的一點意外貢獻吧。
這許多年來,出門去到園子,途經這個尋常的小村落,它周遭的景觀始終是一成不變,單調且乏善可陳。但畢竟步行走過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所有的熟悉景物,想要拋掉也難,儼然成了自己生命中記憶的一部分。這使我恍然想起不願被歸類的法國畫家杜步飛〈Jean Dubuffet〉所言:一件簡單而不變的事物,對人也會有高度的價值。他舉例,一個人屋窗每天開向的傖俗街景,隨著時光的消逝,竟在他的生命裡逐漸佔有重要的角色。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不乏這樣的遭遇,只是被我們不經意地給忽略罷了
步行,尤其是踽踽獨行,常可使人的感官關閉,因而打開另一向度的自覺性思考。每當我去園子,習慣性地穿過這個小村落,有時卻無視於村內的任何動靜,包括它的氣味、溫度、色彩、以及聲音。行行復行行,內心反而升起一份難以言宣的愉悅。澄淨的思維中,我告訴自己,如果沒有去園子勞動,也許就無法心領神會步行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心靈探索,在內心重新發現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跟自己對話,從生活的牢籠遁逃,不也是一種得之不易的人生福分。
村內的庒廟,即是村民的信仰中心。他們除了迎神賽會、拈香祭拜、求神問卜、或佛堂誦經,沉迷果報輪迴。然而,早期的原始佛教,佛陀是用他的生命和榜樣說教。他在悟道之後,並沒有留在「涅槃」之內,而是把生命貢獻給世人。今天汲汲營營的佛家信眾,是否醒悟了佛陀留給世人不落言詮的生命信息?那就是將人從無知、貪婪和死亡的常識性河岸,渡到智慧、啟悟的彼岸。讓自己被捆綁的那束欲望之柴燒盡,把從前種種將之拋棄忘卻,才能達到生命昇華之境。
除了宗教的度拔,難道生命的意義就只此一端?或許易卜生的最後一齣戲劇「當我們逝者醒來〈When We Dead Awaken〉」可以作為另一種啟發和註腳。劇中人伊瑞妮問她的情人雕塑家魯貝克:「我們逝者醒來時會看到什麼?」答案有很多種,但都在說同樣一件事:「我們終將明白,我們不曾活過。」言下之,也即人生白走一遭,因為沒有活出自己,所以雖生猶死。易卜生是在告訴我們,把一生充分地活過,去經驗和貢獻我們能力所能夠完成的事情。便是為死亡做了最好的準備。
「活出自己」,看似容易,其實談何容易。芸芸眾生,多的是為功名利祿奔忙,或為五斗米折腰,整天戴著一副虛假的人皮面具,穿梭於熙來攘往的都會職場。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時尚流行什麼,你就跟著流行什麼,卻沒有勇氣過自己的生活。這就是T‧S艾略特長詩《荒原》所批判的:我們的潛能為之倦怠,我們的精神價值為之枯竭。
走過一個尋常的鄉下村落,信步晃蕩,既自適而且愉悅。而今垂垂老矣,檢視走過的許多人生轍迹,什麼是該拋開的?什麼是該掙脫的?這門功課說簡單,其實不簡單,儘管不簡單,其實也很簡單。還好,這些年來,慢慢學習以造化為師,總算讓自己有了一得之愚。因此,要滿心歡喜的請你分享:荷鋤歸田,不亦快哉!
這是一條我荷鋤去園子勞動,習慣步行經過的鄉間小路。
好幾年前,鄰居借給我一塊閒置已久、半分地不到的荒廢農園。我拿來種些蔬菜、瓜果和花木之屬的作物。
從自宅出發,這段路,來回大約一個小時的腳程。這是鄉間隨處可見的蜿蜒小徑。雖然便捷,卻也單調。我之所以如此取道,只是為了方便去園子澆水、鋤草、播種、採收罷了。
出了家門,沿著屋旁的小巷直走,再右拐,即踏上一小段柏油馬路。往前行,先通過不到五十米的地下道,便走進一個大約百戶人家,名為內庄的傳統村落。首先看到一座有大院落的陳舊家廟,再不遠,拐個彎,右邊則是一座較為體面的庄廟。廟前有一塊供廟會活動、節慶辦桌、或晒稻穀的水泥廣場,農閒時兼且用來搬演社戲。後來放了一個籃球架,平時便成了庄內大小朋友打籃球的好去處。
村落的房舍,新舊雜陳,有傳統的土角厝、紅磚蓋的平房,還有漸多汰舊換新的鋼筋水泥樓房。至今土角厝皆已傾圮毀壞,只能供人憑弔當年質樸的風貌。庄廟往前走不多遠,便是村長的柑仔店,白天常見有村民或老人在此泡茶聊天。這也是庄內人氣最旺的地方。白天年輕人都出門上班,這個村落更顯得孤寂。
村落四周都是農田。除了一年二期稻作,還間作紅豆,並以紅豆產地著稱。為了促銷和推廣,每年公所都熱熱鬧鬧地舉辦紅豆節。當然活動不能欠缺唱歌跳舞,更不能沒有攤商吆喝助陣,於是南北雜貨並陳,倒是紅豆攤位屈指可數,權充點綴,聊勝於無也。在紅豆收割之後,田間頓時出現零散檢拾紅豆的婦女,她們趁機賺點外快,也給荒郊野地平添幾許活力和寫意,這才是具有泥土氣息的農村即景。
走出村落,眼前豁然開朗。大約五、六分鐘的腳程,便能抵達產業道路旁的園子。但,這是心無旁鶩,沒有受到意外牽絆的情況下而言。其實,往往常因偶而的駐足,耽擱不少時間。我駐足,是為了抬頭看看遠方雲霧繚繞的大武山脈,或是在水田覓食的白鷺。甚至有一回是被電線桿旁,一小撮狗尾草的蠍尾狀花序〈Helicoid cyme〉的野性美所著迷。狗尾草遍布台灣的農田、路邊、荒地。它耐旱又耐貧瘠,是適生性很強的野草,卻是農夫務必除之而後快的夙敵。
早年讀李維史陀傳記,提到他被派駐到法國馬其諾防線,當時德軍尚未入侵,在一次遠足中,他看著路旁一叢蒲公英,陷入沉思。他仔細檢視蒲公英的花冠,以及成千上萬的細絲所構成的完美球形,使他找到了自己思想的組織原則。這就是他首創結構人類學〈Structural Anthropology〉的插曲。倘若蒲公英有知,一定十分欣慰它對文化人類學所做的一點意外貢獻吧。
這許多年來,出門去到園子,途經這個尋常的小村落,它周遭的景觀始終是一成不變,單調且乏善可陳。但畢竟步行走過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所有的熟悉景物,想要拋掉也難,儼然成了自己生命中記憶的一部分。這使我恍然想起不願被歸類的法國畫家杜步飛〈Jean Dubuffet〉所言:一件簡單而不變的事物,對人也會有高度的價值。他舉例,一個人屋窗每天開向的傖俗街景,隨著時光的消逝,竟在他的生命裡逐漸佔有重要的角色。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不乏這樣的遭遇,只是被我們不經意地給忽略罷了
步行,尤其是踽踽獨行,常可使人的感官關閉,因而打開另一向度的自覺性思考。每當我去園子,習慣性地穿過這個小村落,有時卻無視於村內的任何動靜,包括它的氣味、溫度、色彩、以及聲音。行行復行行,內心反而升起一份難以言宣的愉悅。澄淨的思維中,我告訴自己,如果沒有去園子勞動,也許就無法心領神會步行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心靈探索,在內心重新發現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跟自己對話,從生活的牢籠遁逃,不也是一種得之不易的人生福分。
村內的庒廟,即是村民的信仰中心。他們除了迎神賽會、拈香祭拜、求神問卜、或佛堂誦經,沉迷果報輪迴。然而,早期的原始佛教,佛陀是用他的生命和榜樣說教。他在悟道之後,並沒有留在「涅槃」之內,而是把生命貢獻給世人。今天汲汲營營的佛家信眾,是否醒悟了佛陀留給世人不落言詮的生命信息?那就是將人從無知、貪婪和死亡的常識性河岸,渡到智慧、啟悟的彼岸。讓自己被捆綁的那束欲望之柴燒盡,把從前種種將之拋棄忘卻,才能達到生命昇華之境。
除了宗教的度拔,難道生命的意義就只此一端?或許易卜生的最後一齣戲劇「當我們逝者醒來〈When We Dead Awaken〉」可以作為另一種啟發和註腳。劇中人伊瑞妮問她的情人雕塑家魯貝克:「我們逝者醒來時會看到什麼?」答案有很多種,但都在說同樣一件事:「我們終將明白,我們不曾活過。」言下之,也即人生白走一遭,因為沒有活出自己,所以雖生猶死。易卜生是在告訴我們,把一生充分地活過,去經驗和貢獻我們能力所能夠完成的事情。便是為死亡做了最好的準備。
「活出自己」,看似容易,其實談何容易。芸芸眾生,多的是為功名利祿奔忙,或為五斗米折腰,整天戴著一副虛假的人皮面具,穿梭於熙來攘往的都會職場。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時尚流行什麼,你就跟著流行什麼,卻沒有勇氣過自己的生活。這就是T‧S艾略特長詩《荒原》所批判的:我們的潛能為之倦怠,我們的精神價值為之枯竭。
走過一個尋常的鄉下村落,信步晃蕩,既自適而且愉悅。而今垂垂老矣,檢視走過的許多人生轍迹,什麼是該拋開的?什麼是該掙脫的?這門功課說簡單,其實不簡單,儘管不簡單,其實也很簡單。還好,這些年來,慢慢學習以造化為師,總算讓自己有了一得之愚。因此,要滿心歡喜的請你分享:荷鋤歸田,不亦快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