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2016

「小英總統」能從「大英公投」學些什麽?

陳師孟(前總統府秘書長、現任綠色逗陣理事長)

大英 (Great Britain) 公投在6月23日結果出爐,至今還不到一個月,但在台灣輿論界已經像是船過水無痕,幾乎不再有人討論。這一方面是因為台英雙方的經貿關係並不特別突出,無論是透過歐盟 (EU) 或是單獨與英國往來,差異有限得很;另一個原因是英國「脫歐」與台灣「脫中」還是無法直接做連結,因為英國自1973年元旦公投加入歐洲共同體 (EEC) 以迄於今,都是歐盟的一個會員國,所以這次用「脫離」(Brexit) 是名符其實的,但台灣自始就不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份」、至今也不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份」,所以無所謂「脫中」公投,最多是舉行「正名公投」,把強加在台灣人民頭上的「中華民國」魔咒去除。既然經濟與政治兩方面似乎都與台灣的關聯性不大,難怪在新聞版面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

但是大英公投對台灣真的意義有限嗎?當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公投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它所蘊含的重要啟示 ─ 尤其是對新上任的小英總統而言。我們先做一個概略的回顧。

毫無疑問,這次公投結果對大英執政當局是一大挫敗,首相卡麥隆 (David Cameron) 所領導的保守黨主流以及企業界、勞工界等,基於由歐盟可獲取的龐大經濟利益,都主張脫歐會帶來貿易與投資的損失與不確定性,當然希望「照舊」(Remain) 留在歐盟;另外大英王國內的蘇格蘭、愛爾蘭等國也不願脫歐,利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來制衡大英首都倫敦,讓他們保有周旋於「兩大」之間的政治操作空間。所以當卡麥隆首相在2013年初宣稱,將在2016年以公投來決定英國去留時,大家都不看好「脫歐」一方;甚至到今年投票前四個月,民調仍然顯示兩位數的差距。不料進入最後三個月差距急速縮小,結果執政所在的英格蘭開出大宗「脫歐」票,逆轉大局。

一些主流的國際媒體評論這是「民粹選民」(populists) 造成的結果,直白一點的說法就是這些年紀偏大、教育偏低的選民有點「不可理喻」,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他們不知吸收新知、與時俱進,反而容易被國家主義、保護主義、分離主義、孤立主義等過時又自私的想法所煽惑,明明應該從貿易利益的考量來做決定,他們偏偏去談一些國家主權的問題,明明移民對英國財政的利大於弊,他們又偏偏強調社會安全,甚至還有些人直到投票時,仍然搞不清楚脫歐的嚴重後果。而卡麥隆明知民粹當道,卻仍然舉辦無法掌握的公民投票,若不是自找苦吃,至少也是自作聰明。

雖然我們承認這次公投確實有相當的民粹成份,但這不代表公投的結論本身有何不妥;全球化或經濟整合對一國的千萬庶民必然會有程度不等的利益或損失,如果政府沒有顧及分配正義的補救原則,當然不能期待全民都樂意穿同一雙鞋,何況在經濟利益與主權伸張之間的取捨,本來就可能人各有志。如果留歐不成,就把不以經濟掛帥的多數民意指責為民粹,反而是濫用民粹做為攻擊對方的武器,墮入菁英主義者 (elitists) 的另一個極端。

我們要指出一個普遍被誤解的觀念,那就是民粹與否並非在於投票後的結果,而是在於投票前的宣導階段;投票過程如果缺乏正確的資訊提供與意見交流,以致於多數選民只能「跟著感覺走」,則不論結果多麽值得肯定,嚴格說這樣的投票都是民粹、不是民主。換句話說,民主與民粹都是尋求多數認同,但前者不只「重量」也「重質」,歷史上獨裁政權可以獲得萬民擁戴、劣質政客可以連選連任,都是愚弄人民、操弄民粹的結果,因為他們的支持者得不到真正的民主教育,沒有獨立思考的自由。

卡麥隆首相自2013年宣稱在2016年舉辦公投以來,此後三年似乎把公投一事拋諸腦後、毫無動靜,直到半年前英國本地出版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期刊才開始刊登一系列有關的評論,而卡麥隆首相則到今年2月中旬之後才定調反對脫歐。這樣的過程當然有利於民粹展現,因為民粹就是比較容易受情緒渲染、憑直覺判斷;相反的,主打經濟理性的一方,則必須要準備充分的數據,靠「勞力密集」的時間投入,才能讓主張發酵、移轉選民傾向。由此可見,這次執政當局的急就章式公投,才是民粹勝出的最大原因,責怪選民民粹,不如責怪自己為何不及早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讓大眾信服。

至於卡麥隆首相為何會事到臨頭才緊張起來,說來很難相信,因為他本身對歐盟的看法始終搖擺不定,難怪有人形容他「開著一台馬力十足但駕駛盤鬆掉的跑車」:除了歷史上英國與主導歐盟的德法雙雄本來就有的競合關係之外,喀麥隆個人更不「好逗陣」。幾乎十年前他還是反對黨的主席時,就站在大英本位立場,表態要把歐盟「邊緣化」;2009年又率該黨退出歐盟各國共組的「人民黨」聯盟;2011年他否決歐盟一項「挽救歐元區」的提案,2014年企圖自行在歐盟分配的難民人數上設限,緊接著2015年甚至曾揚言要帶頭倡議「脫歐」。歷來這些舉動在在顯示他對歐盟興趣缺缺。直到今年2月19日出現大轉彎,他在歐盟高峰會上要求給英國特殊待遇的談判得逞之後,他突然表示參與歐盟對大英王國各方面都有利,呼籲續留;其後4月18日財政部也才匆匆發布一份「做為歐盟會員的成本效益研究」,表示脫歐有損英國的GDP成長,來配合他的宣示。但是一般人對這位首相已經有「朝三暮四」的印象,許多同黨的政治領袖以往跟著喊脫歐,現在陷入兩難:如果留下真的那麽有利,當初主張「不留」是頭殼壞去?所以330位同黨國會議員之中,有150位仍然支持脫歐,29位內閣成員中也有6位公然唱反調。我們認為這是卡麥隆「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是怪他讓大英王國成了「孤獨美食家」,而是怪他事前沒有提供英國選民充分的論辯思考機會,讓公投決定國家前途的民主美事,蒙上了民粹陰影。

現在我們可以回頭看,小英總統能從大英公投學習到什麽教訓?

首先,大英公投的結果不符合執政當局的期待,不代表舉辦公投事屬不智、更不代表以直接民主補強議會民主,必然會導致民粹政治的後果。公民投票是一種最高級的「參與式」(participatory) 民主,不假手民意代表,而是讓人民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直接做出一個明確的選擇,少數服從多數,神羅政府服從人民頭家,可說是民主政治的極致。一方面最會使人民產生「當家做主」的自覺,另一方面又養成對集體決議「願打服輸」的氣度,將服從多數視為一種參與權利的同步義務,久而久之演進為自主、負責、尊重他人、反對威權的現代公民。但近代民主理論又指出更關鍵的「思辯式」(deliberative) 民主,強調集體決策前的意見溝通與論辯,更是尋求民意共識、達到民主境界的必經途徑,其重要性絕不下於參與投票;投票只是民意的外在表達,但溝通論辯卻有助於民意的內在型塑;僅只參與而無思辯,就有淪為民粹的風險。因此公投提案的主文與說明、公投前的公辦政見會或公聽會,可以讓訴諸情緒或誤引資訊的民粹成份減到最低,甚至可以讓蓄意模糊真相或造謠生事的有心人士原形畢露。民主機制由投票本身進階到一個尋求真相、辨別是非的辯証平台或對話論壇,這才是成熟的民主。中國國民黨統治之下,一向把公民投票視為洪水猛獸,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好眼力」;但如今民進黨全面執政,如果對公投也畏首畏尾,連日前黃昭順委員在立院主動以公投為題進行質詢時,新政府都不敢將計就計、借力使力,促成「鳥籠公投法」的翻修,那與國民黨的鴕鳥心態何異?

其次,台灣前途的決定不容淪為民粹。小英總統選前選後都指出她的基本國策是「維持現狀」,再具體一點的說法是:「尊重現行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我們最無法容忍的不是「維持現狀」主張本身、而是她一再強調「這是台灣的主流民意」、「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八十的民意都主張維持現狀」,所以做為一個全民總統,她不能違背這樣的主張;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這不叫民粹政治,就沒有民粹政治可言了。我們不免想到在大英公投一星期前被刺殺的那位年輕女性國會議員考克斯 (Jo Cox),《經濟學人》為她寫的「訃聞」提到,她不久前曾就難民議題質詢態度模稜的卡麥隆首相:「你到底是在引領民意、還是只會跟著民意走?」卡麥隆首相因而改變了政策。我們也想請問小英總統,妳是要引領民意、還是隨民意起舞?如果在中國國民黨洗腦統治台灣半世紀之後,在隔海的中國霸權威迫利誘無日無之的壓力下,在美國自己承認一切外交政策都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考量的情況下,妳還認為台灣人民不必重新接受民主教育,目前的主流民意就值得照單全收,那麽我們懷疑總統府是否乾脆改為一家民調公司就好。

再次,或許我們誤解了小英總統,她擁抱主流民意不是出於獲取多數選票的功利策略,而是認為「維持現狀」本該如此,自稱「中華民國」本來就是好主意。但問題是這些說法無不徹底推翻了民進黨一貫的「獨立建國」招牌,甚至連較溫和的「正名、制憲、入聯」決議文,都有明顯抵觸。做為民進黨籍的總統「打著綠旗反綠旗」,當然是政黨內部發生裂解的開端,目前基於執政利益或可暫且按耐,等到下次選舉一到,就可能因分配不均而表面化。這星期舉辦的「全代會」就是現成的例子,一些心懷不軌的代表已經企圖以「維持現狀決議文」取代以往凝聚意志的「台獨黨綱」與二個決議文。身兼黨主席的小英總統應該警覺,民進黨其實是綠營的縮影,若始終不把「維持現狀」與「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的立論基礎闡明清楚,若始終只是把諮議對象限於親民黨的高層,閉耳不聽其他獨派團體的聲音,日後必然導致綠營的分裂,也危及台灣的前途。就如卡麥隆首相在大英公投前的三心兩意,使得黨內意見領袖分裂投票,儘管最後努力想要扭轉局面,只是為時已晚。小英總統千萬不要用「可以做、不可以說」來合理化她的作為,來推諉與質疑者的公開思辯,因為在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的民主社會,一個不能見光的主張,不可能是福國利民的。怕激怒中國?怕得罪美國?怕惹惱藍營?都不是「講不出口」的理由,讓台灣人民有機會自己判斷好嗎?小英總統就任之後,已經發生多次讓我們這些台獨「基本教義派」傻眼的事,除了一波波人事任命的泛藍化,還包括世衛大會的「中華台北說」、老榮民事件的「認同無罪說」、南海仲裁的「護島不護台」等,如果小英總統對外界提出的政策異議,總是敷衍一句「尊重個人看法」就算,不思做為闡述理念、教育大眾、型塑民意的絕佳機會,只怕有朝一日被迫要做出一個不討好的選擇時,再想解釋為時已晚。

最後,我們想提醒小英總統,「維持現狀」是一個很爛的選舉口號,就和大英公投的「照舊」一樣,給人一種沒有作為、不求進步的印象;說句不吉利的話,如果小英下回選連任延用這個口號,只怕會失分。我們看各國各黨各次選舉的標語口號,若不是「改變」、「向前」、「是的,我們能」、也會是「新政」、「新境界」、「再出發」,最保守的俄羅斯共黨至少也喊喊「做正確選擇」─ 儘管人民根本無可選擇。其實,我們不但希望小英總統今後不要再用「維持現狀」當選舉口號,我們更希望小英總統今後的治國心態,也不要再只圖「維持現狀」。

天佑台灣。

(本文轉載自《綠色逗陣》「小英總統」能從「大英公投」學些什麽?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