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013

中國媒體批評空氣污染尺度空前

紐約時報
黃安偉

北京—周一,中國官方新聞媒體刊登了言辭激烈的報道,內容是北京及中國北方其他一些地方的空氣污染,並稱這種污染危險而令人難受。這表明公眾對空氣質量的憤怒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以至於共產黨的宣傳官員備感壓力,不得不允許官方控制之下的媒體反映普通民眾日益強烈的擔憂。

自上周以來,按照外籍及當地監測者的數據,北京粘稠的棕色空氣一直處於“有害”甚至更糟的級別。關於此事的全方位報道是近期記憶中最為公開的一次。2008年,中國曾為迎接夏季奧運會而儘力將北京打掃乾淨。在許多居民看來,自那以後,空氣質量似乎每況愈下。然而,官方新聞媒體往往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
看起來,周一的廣泛報道部分是為了應對在中國微博圈裡蔓延的相關討論。最近幾天,中國北方的居民一直在微博上討論污染問題。

這次的問題非常嚴重,空氣質量達到了美國大使館2008年開始監測以來最糟糕的地步,以至於多家醫院在周一報告稱,因呼吸系統問題而入院的病人人數激增。北京的官員下令政府車輛不得上路,試圖以此遏制污染。一些人稱,導致污染惡化的是一種名為“逆溫”的天氣現象,這種天氣現象會使骯髒的顆粒物滯留不散。

“我從來沒見過中國新聞媒體對空氣污染進行這麼廣泛的報道,”跟蹤關注中國新聞媒體的駐北京商業顧問傑里米·戈德科恩(Jeremy Goldkorn)說,“從《人民日報》到中央電視台,相關報道到處都是,而且沒有嘗試對這種現象進行美化。”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周一在頭版刊登了題為《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的署名社論。文章中寫道,“延綿不斷的霧霾遮蔽了視線,卻讓我們格外清晰地看到了環境污染治理的緊迫感,格外真切地認識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共產黨精英於去年11月在北京召開了十八大,這是十年一次的領導層換屆過程的一部分。在大會第一天的政治報告中,即將卸任總書記的中國主席胡錦濤說,中國必須解決因快速發展而加劇的環境問題。報告中包括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章節,可能為在新總書記習近平及其政治局常委會同僚任內就此類問題開展更多對話打開了大門。

即便是在大會召開之前,官方新聞媒體也擁有一定的空間,可以發表批評環境政策的文章,對環境退化展開調查。相比之下,在西藏和台灣之類的“核心利益”問題上,它們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即便如此,當前出現的報道表明,媒體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討伐觸及了新的深度。

本周一,每日追蹤中國新聞媒體報道的在線時事通訊Sinocism編輯利明璋(Bill Bishop)寫道,“中國媒體全都在大肆報道這一事件,其非比尋常的透明度與北京今日的陰霾形成了反差。”

利明璋也是《紐約時報》Dealbook博客區的一名專欄作家,他寫道:“顯然,當局不可能假稱空氣沒有污染,也不能假稱健康風險不大。那麼,允許報道是不是僅僅意味着主管宣傳的部門認清了現實呢?還是說,這件事背後另有玄機,或許意味着新一屆政府一方面想展示自己致力於改善透明度和問責制,一方面又想利用這次危機來推進困難重重的改革、走向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呢?”

本周一,官方報紙《中國青年報》以《比霧霾更讓人窒息的是應對乏力》為題刊登了一篇措辭嚴厲的署名評論。評論質疑基本的經濟政策和中國的增長模式:“讓人窒息的臟空氣毒空氣,逼着中國人思考粗放式的發展和自私的現代文明帶來的惡果。”

常常為共產黨辯護的《環球時報》在一篇社論里說,政府過去以“低調”的方式發佈污染信息是不當的。社論說,“政府今後需把圍繞環境污染的全部實情及時告知公眾,讓社會全程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周六,美國大使館在其Twitter賬戶發佈的一條帖子對北京城中心地區的空氣評級達到了驚人的755,超出了從0到500的空氣質量指標範圍。在當晚7點的《新聞聯播》節目中,中國主要的官方電視網中央電視台以很大篇幅報道了這次污染。那一晚,北京市政府宣布,名為PM2.5的潛在致命性細微顆粒已經達到危險水平;在一些地區,PM2.5數值高達每立方米900微克以上,與20世紀中期倫敦殺手煙霧危害最烈的那些天不相上下。

面對使館監控數據帶來的壓力,以及中國知名網民日漸高漲的怒氣,中國官員發佈了更多的PM2.5數據,表明政府的透明度正在緩緩提升。北京自2012年1月開始發佈PM2.5數據。去年年末,官方媒體新華社宣布,環保部已經要求74個城市開始發佈PM2.5數據。多年以來,中國官員一直在嘗試限制關於污染的公開信息,發佈的數據只涉及PM10,或是其他一些通常被認為不及PM2.5致命的污染物。肉眼無法看到PM2.5顆粒,它能深入人的肺部。

戈德科恩說,“去年,中國媒體開始有規律地報道空氣污染,北京的媒體尤為突出,關注的焦點則是PM2.5數據。不過,首都天空上周末呈現的末世景象似乎鼓勵了各路媒體,進一步提高了它們報道相關新聞的激情。”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