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13

與世人共享學術論文

英國金融時報
約翰•加普

26歲的互聯網活動家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去世,理所當然地喚起了人們對其創意和無私的贊頌。最近,因從一家電子圖書館非法下載數百萬篇學術論文而面臨牢獄之災的斯沃茨自殺身亡。

五年前,斯沃茨簽署《游擊隊開放訪問宣言》(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控訴“世界上全部的科學文化遺產”被“少數幾家私人公司數字化並封鎖起來”,如里德•愛思維爾公司(Reed Elsevier)。他建議計算機黑客“獲取儲存在任何地方的信息,製作備份,與全世界共享”。

2010年,他隱瞞身份,利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電子網絡下載了Jstor數據庫的大部分內容。Jstor是一家將學術期刊和論文數字化的非營利機構。他沒有共享或出售這些資料,並於後來將其交還,但檢察官仍然認真追究了那份宣言,對斯沃茨提出詐騙指控。

斯沃茨參與過諸多項目,包括新聞聚合工具Reddit和開放版權許可的“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深受喜愛和敬仰。但他對學術研究和出版的分析卻存在著錯誤的理解。
斯沃茨倡導的學術研究免費訪問體系可為公眾帶來福利。在這樣的體系下,任何人均可以閱讀、分析並借鑒私人和政府資助的研究成果。然而,仍有人要為此買單,麻省理工學院和牛津(Oxford)等大學付出的成本將不降反升。

現有體系下,專業資料圖書館為使用在線數據庫每年支付高達5萬美元。該體系的批評者將高昂的成本歸咎於里德•愛思維爾和Springer等公司的暴利行為。活動家、《衛報》(Guardian)作家喬治•蒙比奧特(George Monbiot)將其稱為“純粹的食利資本主義”(rentier capitalism),認為人們應當“拋棄這些寄生蟲般的大地主,解放本應屬於我們的研究成果。”

與之相關的一種觀點是,出版成本已隨著紙質印刷向數字化的轉變而顯著下降。2012年第一季度,里德•愛思維爾旗下的科學出版分部愛思維爾(Elsevier)營收9.78億英鎊,盈利3.52億英鎊——營業利潤率為36%。趕走資本家,通過公共渠道發表學術成果,一定能大幅減少成本嗎?

也許吧。愛思維爾確實需要更多的競爭。它的收費結構不透明,學者們爭相在它出版的期刊上發表論文。愛思維爾擁有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稱的“護城河”——一個從業130年、占有20%市場份額的企業是難以撼動的。

但這種優勢不是偷來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以來,研究型大學為了節省資金,將規模不大但成本高昂的出版業務外包,造就了愛思維爾的優勢。愛思維爾雇傭7000名編輯,管理著約50萬名(無償)同行評議專家組成的網絡,每年出版30萬篇新論文,並運營著100TB的數據庫。

印刷只占學術出版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成本集中在編輯、審核投稿(其中三分之二被退稿)和管理數據的費力工作上。開放訪問的出版商也要付出類似的成本,例如愛思維爾的競爭對手、位於舊金山的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英國研究信息網絡(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的一項獨立研究發現,從印刷到數字的轉變可為全球節省10億英鎊——值得提倡,但它僅占全部成本的12%。將私人公司剔除出去或許能節省更多成本,但同樣也可能降低效率。

不論如何,成本仍然高昂。行業中90%的企業實行訂閱制——正是斯沃茨恨之入骨的那種模式。另外10%的企業實行開放訪問,研究人員(或是研究贊助方)向期刊支付每篇論文1000至5000美元不等的發表費用,以彌補出版成本。之後任何人均可免費閱讀。

開放訪問很有吸引力,並且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英國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等研究基金和英國政府的支持。惠康基金會認為,如果每年投入7億英鎊的研究經費,卻不為推廣研究成果額外花費1000萬英鎊,是沒有意義的。

目前,研究成果的主要讀者是學者,他們大多能夠通過圖書館訪問論文。不過,拓寬讀者群可能擁有巨大的好處——開放訪問的科學期刊《Plos One》便是有趣資料的寶庫。

所以說,開放訪問主要是將賬單轉移了。英國研究信息網絡估計,如果90%的市場採用開放訪問,總成本將降低5.6億英鎊,但大學的支出將增加。英國的圖書館訂閱費用將省下1.28億英鎊,但要支付2.13億英鎊的發表費用,因為英國大學發表的研究數量很高。

開放訪問也有其問題。20世紀70年代,信用評級行業將收入模式從投資者訂閱付費變為向債券發行機構收費。這使得人人都可以看到評級,但評級機構也產生了用優質評級取悅發行機構的動機,最終導致不可靠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紛紛獲得AAA評級。
期刊的開放訪問也會有訪問群體拓寬、論文質量下降的傾向。值得註意的是,《Plos One》會錄用任何滿足其“科學有據”標準的論文投稿,它每年發表2.4萬篇研究論文,而大多數知名期刊(包括其他Plos刊物)每年只發表200篇。

如果斯沃茨之死能推動天平向開放訪問的一側傾斜,他的死也將有所意義。但總有人要為學術論文買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