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13

“人生學校”教你發掘點滴創意靈感

朝鮮日報
倫敦記者 申晶善

軟實力強國英國文化藝術教育探訪
<!!--subtitleend-->
“各位,這個人在幹什麼?”提問的同時螢幕上出現一張戴白帽子的女性照片。這名女性很像修女,也很像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筆下的女性。“像帽子一樣的東西實際上是坐便蓋。這是用手機在飛機衛生間裏拍下的照片。”

陸續介紹的照片是美國攝影師尼娜•凱特莎多蕾安的《弗蘭德斯風格的衛生間自畫像》系列。“尼娜每次乘飛機時都會拍這樣的照片。為什麼呢?她說是因為覺得無聊。日常生活中的‘乏味’感也會成為創意的源泉。”20多名20至40多歲男女聽到這一解釋後紛紛點頭。這是上月17日晚在英國倫敦馬徹蒙特街70號“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教室內見到的情景。

最近在韓國出版的《人生學校》系列就是以小說家阿蘭•德波頓(見圖)2008年成立的“人生學校”的講義為基礎撰寫的。

德波頓的這一想法源於一個簡單的疑問。即“是否好奇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這些偉大的思想家如何去愛以及如何建立關係?在他們的書中尋找答案如何?”因此他成立了“人生學校”,讓大家從人文學中尋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疑問的答案。

雖然是學校,但沒有作業,也沒有考試。每天上課3個小時,大家就老師提出的話題進行討論並自己找出答案。


▲小說家阿蘭•德波頓成立的“人生學校”教室內,講師約翰•保羅•弗林托夫正在講述如何過上有創意的人生。
照片=韓國文化藝術教育振興院提供

從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附近的拉塞爾廣場地鐵站到“人生學校”步行需要5分鐘,這裏只是一個小型店鋪,很不起眼。

一層出售書籍和文具,教室位於地下。地上鋪著柔軟的地毯,牆壁上畫著畫,天棚不高,讓人感覺非常溫馨舒適。這裏平日晚7時開課,30分鐘前會舉行茶話會,讓課堂氣氛慢慢預熱。學生們一邊喝葡萄酒、飲料,吃三明治,一邊互相問候,很快會成為朋友。這裏給人的感覺就像鄰里間的聚會一樣。

當天的主題是“如何過上有創意的人生(How to Be Creative)”。講師是《人生學校》系列中《如何改變世界(How to change the world)》的作者約翰•保羅•弗林托夫。弗林托夫曾是《金融時報》的記者,他邀請一些畫家、詩人和哲學家作為“嘉賓”站在講臺上。“西蒙娜•德•波伏娃喜歡在咖啡廳寫作,愛德華•蒙克只在房間裏作畫。能給大家帶來豐富創意的空間各有不同。下面請大家和旁邊的同學討論一下什麼地方最能讓你產生創意以及原因。”講師說完這番話後,教室內立刻變得熱鬧起來。


▲圖為,英國倫敦“人生學校”的外觀。教室位於美容院和網路咖啡廳之間一個小店鋪的地下。
照片=韓國文化藝術教育振興院提供

講師有時會提出具體建議。例如“可以嘗試改變從公司回家的路徑。從小的方面開始嘗試新的東西會成為創意的源泉。”

學校創始人德波頓不親自授課,只會提出整體運營方向。今年上半年的講座目錄包括“如何一人獨處”、“如何更好地做出決斷”、“如何更好地與人對話”、“如何發揮潛力”、“如何克服不安”、“如何面對死亡”等。最受歡迎的講座是“如何找到喜歡的工作”。所有課的重點都是挖掘智慧,以便應用於日常生活。

為了不給學生造成負擔,講義都是一次性結束。申請者大都是25歲至45歲。4年裏累計學生人數達到1.5萬人,每年上300堂課。聽課費從20英鎊到195英鎊(整天課,包括午餐)不等。

負責經營“人生學校”的總負責人摩根•裏梅爾(音)表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和巴西有分校。我們計畫出書,在克爾凱郭爾、佛洛德等偉大思想家身上尋找日常生活的答案。”而在韓國的試講將從今年5月開始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