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台灣去年外貿表現不佳,經濟部日前召開年終記者會表示,將儘速與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以力促今年出口成長達到5.5%。我們樂見台灣外貿有好的表現,然這些年台灣出口卻每況愈下,二十年來台灣出口的全球排名已由第12落至第17,這個排名的變化讓人不勝唏噓。
同樣二十年,南韓出口排名已由第13升至第7,台韓一長一消,望之更令人沉痛。台灣確實有光榮的過去,二十年前不論出口排名、人均所得確實都在南韓之上,惟今非昔比,政府決策官員面對這一現實,總以為:「台灣若能與美、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未來幾年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如此台灣自可走出目前的劣勢。」
我們要不客氣地指出,執政當局這樣的認知正顯示其對多邊貿易體系及台灣出口結構的缺乏認識。須知,貿易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的延伸,沒有強的產業競爭力,縱令台灣出口產品在全球各國皆享有零關稅待遇,也未必能如南韓一樣能在海外攻城掠地。
試想,南韓這二十年來超越台灣靠的是FTA嗎?當然不是。韓國與歐盟的FTA於2011年7月才生效,韓國與美國的FTA更是推遲到2012年3月才生效,這說明韓國這二十年來出口快速成長,所倚賴者是強大的產業創新,而非我們決策官員所以為的FTA。事實上,根據美國官方統計,去年美國自FTA國家進口的成長率5.3%,而自非FTA國家進口成長5.6%;沒有與美國簽FTA的國家對美輸出反而更勝一籌,這足以說明FTA並非提振外貿的萬靈丹。
如果我們上述的判斷是對的,那麼改善台灣今天出口競爭力,最該做的事並非去洽談FTA,而是該集中資源去提升產業技術,活潑產業創新。創新、技術這些詞彙我們聽太多了,十多年來只要召開全國經濟發展會議、全國科技會議,總有無數的報告論及此事。但所論者多,所做者少,因為政府決策者並沒有體認到台灣經濟真有迫切的危機。為求政通人和,產業政策始終蕭規曹隨,從未有大破大立之企圖,待一日猛然發現後進國家出口迎頭趕上,輿論起而批評,內閣方寸大亂,忽而研提出口振興方案,忽而要求儘速與美、歐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老實講,這全是病急亂投醫,因為讓一國出口競爭力下滑的根本原因,始終是在產業創新與技術,捨此不為,台灣外貿豈有再創奇蹟之日?
也許有人會說,洽簽FTA讓台灣業者出口享有零關稅待遇,不就能提高競爭力了嗎?這話沒錯,但稍微了解近五十多年來多邊貿易談判歷史的人都明白,在歷經烏拉圭回合談判後的全球關稅稅率已降至極低,如今美國、歐盟進口總額裡已逾半數屬零關稅。美國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稅率3.3%、歐盟4.4%,而台灣係多邊貿易體系世貿組織(WTO)的成員,這些零關稅待遇早已享有。
更值得注意的是,世貿組織成員在1997年簽署資訊科技協定(ITA),已促成半導體、電子產品、資訊通信產品約三百項的關稅調降至零,而這些降稅清單上的項目正是台灣出口最大宗的產品。若再加上烏拉圭回合協定裡的「零對零方案」、「化學品一致性方案」含括的農機、營建設備、醫療器材、鋼鐵產品、紙、藥品等等,台灣目前出口享有零關稅的情況已相當普遍。這說明台灣這些年出口競爭力不如人,顯然與簽不簽FTA沒有必然的關係。
我們並非反對洽簽FTA,惟細察全球多邊、雙邊貿易體系的競合,再看台灣產業持續滑落的附加價值率,當務之急自應放在產業的創新與技術上,切不可本末倒置。再者,如今台灣決策者這般熱中於FTA,看在美、歐的眼裡,豈不暗自竊喜而傳笑四方?未來一旦上談判桌,美、歐豈能不獅子大開口?我方又豈能不丟盔卸甲?執政當局若僅圖個簽署協定的虛名,不明辨其間利害,不妥善研擬談判的戰略與戰術,一紙自由貿易協定簽下來,非但解決不了外貿困境,更將為台灣社會埋下不測之憂。
為政最懼捨根本而尚虛名,此風一成,則政策全數走樣。擴大內需之所以造出蚊子館,調降遺贈稅之所以引進熱錢炒房,廣設大學之所以造成人力供需失衡,皆非政策原意,但捨根本而尚虛名者,鮮有不蹈此覆轍。如今我們面臨外貿困境,若決策當局不以舉國之力突破台灣產業創新、技術的困境,只是蕭規曹隨地研提出口拓銷方案、不明究理地追逐FTA的簽署,到有一天我們也許會發現拓銷方案的名稱愈來愈響亮,FTA也愈簽愈多,但台灣的出口排名卻一年不如一年。
我們籲請政府決策者,要認真看待台灣外貿的危機。台灣去年出口幾已降至南韓出口規模的五成四,這誠然是極嚴重的警訊。然而解決危機必須務本,萬勿為虛名及虛妄的數字所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