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013

霧霾籠罩下的“中國夢”

華爾街日報
劉罡

中國人期盼更富裕的生活,也期盼更優美的環境,然而北京及中國廣大地區持續多日的重度霧霾天氣,卻給實現“中國夢”蒙上了陰影。殘酷的現實提醒中國人,經濟增長和控制污染這二者之間並不總是能同時兼顧的,有時候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某種艱難的取舍。中國這些年來經濟確實增長迅速,不抱偏見地說,絕大多數國民在實現自己物質生活的“中國夢”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收獲,然而那幾千年來一直伴隨在中國人左右的清潔空氣卻也漸行漸遠,如果變富了的中國人只能在沉沉霧霾中艱難地喘息,大多數老百姓會甘心選擇這種沉重而灰暗的“中國夢”嗎?

中國官方將“中國夢”定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看到“偉大復興”這幾個字,人們腦海中首先閃現的多半會是漢唐盛世的強大國力,是那個時代氣吞萬裡如虎的豪邁氣概,但這種壯懷激烈的場景恐怕更多是政治家心裡的“中國夢”,而普通老百姓心裡的“中國夢”更與他們自身的感受息息相關。秦暉教授去年在北大的演講能給人一些啟發。他說自己通過研究發現,國共內戰期間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是就地征糧,內戰期間共產黨統治區農民負擔平均比國民黨統治區更重,而抗戰之前農民在國共之間的傾向性原本並不非常明顯,但最終為什麼農民同情共產黨而反對國民黨?原因是國民黨比共產黨腐敗,統治成本比共產黨要高。

我們從秦暉教授這番論述中可以推導出一個結論:政府要實現其自己定義的國家夢想,在具備天時地利條件的情況下,關鍵是要在“人和”上做文章。抗戰勝利後中國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大國,客觀上具備了復興的條件,“蔣委員長”復興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恐怕也高到幾乎爆棚,但國民黨就是由於沒能讓它自身對中國的政治抱負與中國老百姓的自身感受契合起來,失掉了人心,也失掉了自身的機會。由此看來,政治家要實現其宏大的中國夢,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做到以人為本,悉心體察民意,真正了解民意,切實尊重民意。

《環球時報》日前在談到中國此次霧霾危機時說,過去政府把一些污染的信息“低調處理”,代替民眾在發展和環保之間做選擇,但輿論不買這個賬,這導致了一些沖突。該報說,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艱難取舍,應該通過真正民主的方式做出。其實,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環境保護,都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官方定義的中國夢不相沖突,事實上無論是過分強調經濟發展而犧牲環保、還是讓環保與經濟發展尖銳對立起來,都不會符合中國老百姓的主流民意,通過民主的方式把在發展和環保間拿捏平衡的權力更多交給老百姓,“民族復興”這一中國夢只會實現得更順暢。

當前中國,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足,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表達權、批評權。雖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版中國夢客觀而言確實可以看做當今中國諸多版本“中國夢”的最大公約數,畢竟哪個中國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再度對人類的文明與發展做出較大貢獻呢?但政府在推動實現官方版的“中國夢”時,必須也要充分尊重老百姓心底裡各種不同版本的“中國夢”,官方版“中國夢”只有經過了老百姓充分的分析、比較和評論並獲得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認可後,才能使政府的施政抱負與老百姓的內心感受契合起來,才不會出現老百姓被迫在深重的霧霾裡苦做“中國夢”的荒唐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