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12

外勞政策一小步 扭轉經濟一大步

經濟日報

實施20年的外勞政策,始終像鐵板一塊,其中許多荒謬可笑、違反人性的部分迄難調整。最近由於經濟情勢日壞,政府終於發現問題嚴重,提出搶救對策,勞委會的外勞政策成了眾矢之的,終於決定有條件放寬,走出了適度微調的小小一步,卻是20年來最大的一次鬆綁。

從表面上看,是經建會在總統府財經月報中提出爭取台商回台方案,針對台商最有怨言的外勞配額提議,從目前的30%放寬到40%,但只適用於最長6年緩衝期之內,才迫使勞委會不得不提出鬆綁構想。

實際上,早在數月之前,勞委會在檢討目前的3K製造業5級制時,已在內部研議以提高就業安定費方式,放寬廠商外勞配額的辦法。這是勞委會主管外勞政策以來,頭一次主動而且務實地看待外勞配額問題,即使未見經濟部提出爭取台商回台方案,外勞配額放寬,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其實,對外勞的僵化而嚴格的管制,其中存在許多偏見與扭曲,不論在心態上及制度上,均大有可議之處。首先,經濟的發展,各種要素都必須相互配合,否則,欠缺其中某一項,整個企業乃至產業就會被迫退出。過去許多主管官員常常自作主張,認為某某產業應該退出乃至消滅,某某生產模式必須以公權力積極介入,逼迫其斷然改變。於是,大量使用低階勞工的產業,就被認定必須進行大量自動化,因而任令其缺工問題不斷惡化,這也被視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手段,因此限制其獲取足量外勞。

不過,這些見樹不見林、誤以為將「不適合」的產業任其淘汰即能為台灣謀取更大經濟活力的專家,卻不知連科學園區使用最昂貴而先進設備的企業,受害更深,因為不能找到願意輪值大夜班的員工,這樣的設備根本不具備成本效益,只好被迫割愛,甚至整個廠外移。

因此,面對本國年輕勞工不願投入的3K工作,外勞的名額根本沒有任何管制的理由,除非我們決定將此廠商或產業連同其更多數的本國勞工工作機會連根拔除;勞委會乃至任何政府官員豈有權力做此蠻橫決定?可歎的是,20年來,全體政府官員都如此作為,台灣在此期間所受到的傷害,累積起來必定是天文數字。當勞委會王如玄主委面對此一質難時,她的回應十分正面:只要任何廠商可以確認對外勞有此需求,勞委會沒有拒絕的理由。只是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做此確認,只好分段管制。對她的態度,我們十分欽佩,但實際上並未積極達成,也未公開讓廠商了解並努力配合,誠為美中不足。

勞委會此次尊重各方意見,將超出原有配額之外的外勞名額搭配更高的就業安定費,如每名額6,000至8,000元,有限度地開放。其實這就實質上達到以價制量的相同目的,頗為睿智,如果依新加坡的辦法,將全部外勞的就業安定費都一體提高到合理的水準,然後開放外勞的數量與薪資由市場決定,則目前外勞政策的種種積弊均可迎刃而解。

一旦外勞配額的緊箍咒可以解除,則今日對岸世界工廠關閉而流離失所的台商必爭相回台,相關部門若能依整體經濟所需,擇其優者2、3萬家妥予安置,對當前陷入「保1」困境的經濟裨益莫大,同時,台灣的產業鏈可獲修補,出路斷絕的上、中游產業得到喘息機會,對整個經濟更有莫大的利益。

勞委會小小的一步鬆綁,對經濟助益如此之大,如果能將20年的偏差斷然改正,王主委的功德豈可限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