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14

中國轉向“新常態”之痛

英國《金融時報》 社評

中國本周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暗示著歷史上最偉大的增長故事正在走向結局。從1980年到2009年,中國經濟以年均10.1%的速度增長,讓全球人口最眾多的國家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中國官員在宣佈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的GDP季度增長數據時表示,要對較低增長的“新常態”做好準備。然而,如此淡定平和的表述掩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中國現在的債務大坑絕不應該成為常態,它必須奮力從中跳出來。

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的數據顯示,中國債務總額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幾乎翻了一番,占到GDP的24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償還的債務利息(假設平均利率為7%)將達到今年預計GDP的17%左右,即1.7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債務人——包括政府、機構、公司和個人——最終償還的債務利息很可能接近印度去年的GDP總值(1.87萬億美元),遠遠超過韓國(1.3萬億美元)、墨西哥(1.26萬億美元)和印尼(8700億美元)等國的經濟產值。

更重要的是,如此沉重的債務會削弱國內經濟活力。從1980年到2009年“追趕性”增長期間,中國債務利息負擔占GDP的比例遠低於中國經濟增速。然而,現在該比例是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率(7.3%)的兩倍多。這樣高的比例意味著:中國企業和個人越來越忙於應付償還貸款,相應地就越來越不願投資或支出。實際上,利息負擔迅速增長,現在已相當於私營企業今年前9個月在廠房和設備上的投資總額,也遠遠超過了今年迄今房地產建設和購買總金額。

對一個依靠信貸驅動型投資維持的經濟來說,“債務疲勞症” (Debt Fatigue)是有害的。GDP增長從去年的7.7%進一步放緩,同時投資水平依然占到GDP的48%,說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持續下降。正因為此,北京方面不太可能推出一輪由舉債支持的刺激方案來提升低迷的增長率。2009年那種對金融危機報復性的回應只會加劇信貸疲勞症,侵蝕經濟活力。

然而,北京面臨的問題在於,不出台新一輪刺激同樣困難重重。惠譽估計,如果北京方面著力解決房地產過度供應問題,使住房空置率從當前的28%回落到2008年的水平,那麽GDP增長可能降至4%左右的水平——這已符合大多數人對“硬著陸”的定義。

因此,北京方面將需要具備不小的魄力,在不可持續的放貸熱潮和國內需求崩潰之間尋找出路。如果中國國內需求崩潰,將會打擊世界各地的資源出口國。然而,對中國來說,制定改革路線,再輔以緊縮信貸和削減過度產能,是目前唯一現實的選擇。否則中國就會在不可持續的舉債刺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別以為“新常態”就會安安穩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