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5

巡田水遊記,東港榕樹公園和出海口

李界木


蘭陽溪口旁的海邊。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

「東港」名稱的由來:

宜蘭在古地圖上西為西勢大溪(今宜蘭河)及東為東勢大溪(今蘭陽溪),它們的出海口則分別命名為西港及東港,西港就是今日的烏石港,東港即為現今宜蘭河、蘭陽溪及冬山河出海口左側的聚落。 這是因為當時缺乏現代測量技術,所以無法正確掌握土地的真實地貌。 古人只知從台北盆地向東行,溯著基隆河,翻過三貂嶺,一路朝東而行,就可以抵達噶瑪蘭; 而更向東行,就可以通往奇萊(花蓮),所以先民印象中的蘭陽平原是東西走向, 所以才將蘭陽平原的北部及南部稱為「西勢」與「東勢」,於是就有所謂的「西港」、「東港」的稱呼了。 東港曾經是蘭陽溪以南的門戶。 《噶瑪蘭廳志》形容東港:「港口之水較烏石港口計深三尺,並無暗礁。 三、四百石之米船,可直收入沙岸。」 由於是港口要地,清代在此建兵房七間,駐兵三十名。 如今的東港已淪為蘭陽溪河口的小河港,由於淤積嚴重,船隻進出困難,現在只能行駛舢舨漁船而已。 蘭陽溪口則已被劃為水鳥保護區,成為一處賞鳥的景點,禁止任何風帆、沖浪等遊憩行為。 「東港聚落」目前位居宜蘭縣溪北自行車步道起點,同時在河口處也是候鳥棲息之處,在此可以享受自在的海濱鐵馬行,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此地海濱的生物多樣性。



「東港聚落」漢族居民:

此地的居民可以分為三大族群,分別是漢族、噶瑪蘭族及外省遷入的族群。 「漢族」:這裡的漢族多是由大陸移民過來的,從東港村慶安宮的廟誌「本宮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本地先人在此航海為生。籌建於東港口北邊。是一座磚木造古式平家廟。奉祀廣澤尊王、朱府王爺、蘇府元帥為主神。」 可以看出,漢族遷移至此,並將信仰也帶到這裡。

「東港聚落」噶瑪蘭族居民:

「噶瑪蘭人的祖先,乘船來到宜蘭平原外海,有的在蘭陽溪口登陸、有的更北上到頭城一帶登陸。」 同時,貓里霧罕橋這個名稱,也是噶瑪蘭語的發音。所以,本地有許多噶瑪蘭族人,他們大多姓潘,但由於其母語的使用少,其母語多半已經失傳,且大多向外發展。

「東港聚落」外省族群居民:

這裡的外省族群原多屬於大陳島居民,由此地漁師廟誌可以看出,「我同胞原居大陳,溯數世而十世以上亦居於斯焉。環海繞之水,之所孕育給民,之所需天,無懼風,需進取者,存漁師爺之庇祐也。民國四十四年初,暴秦犯師,我無願枷鎖之加身,離家園隨政府至台。…勒石為念,心繫父母之鄉,賴神之靈,終必得歸故地誌之。」 但現今這些與政府遷台的老兵多半凋零,而年輕的一代也出外打拚,只有漁師廟每年祭祀活動時會回此地。

「東港」聚落的重要:

宜蘭東港得天獨厚在冬季有鰻魚隨洋流來此地培育鰻仔,愛吃鰻魚的日本人於是向本地漁民收購,或是在台灣養成成鰻,讓當地民眾在冬季多增加一筆收入,但現在除了當地居民之外,不少原住民也隨著季節到此地搭蒙古包進行捕撈。 冬季還有另一群遠道的嬌客至此,那就是候鳥。而本地的居民多半以不干擾候鳥的作法,與當地的候鳥和平共處。 所以此處也提供溪海釣客、賞鳥客與時下最夯的自行車騎士一些補給。 而現在在海岸國防的規劃下,「東港」海邊也有海巡署的隊部,為沿海的安全把關。


清晨是最冷時刻,釣客耐心守候魚兒上鉤

東港出海口:日出和漁魡

東港出海口,這裡舖滿了細緻的沙灘,是民眾踏浪、散步、賞鳥的好地方,尤其這裡的晨昏,更是美麗。 在經過規劃後呈現不同的風貌,不但有自行車道、歇腳設施、賞景平台,遊客還能歇歇腳品嚐當地特色小吃。

蕭瑟的東港海邊,最適合觀察宜蘭人的守護:龜山島,從這裡看到的龜山島最像一隻靜臥在太平洋的大龜,尤其看著太陽從龜山後昇起更是美,蘭陽八景的龜山朝日即是其一。 清晨五點的東港仍是黑燈蝦火,到得海邊時十幾根釣竿已是排排站,耐心的釣客守候魚兒上鉤,黑夜天空隱約看得烏雲在天,開始耐心的守候著日出,心情就如同那幾個釣客,希望有著意想不到的驚喜;當海平線出現天際開始變亮,滿心期待雲彩轉為橙紅,一輪紅日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等得近個把小時太陽仍遮遮掩掩的羞於露臉,讓今日的日出只能給同情分。

壯圍濱海自行車道的南段,靠近東港,海岸防風林生長較為茂密,林投、木麻黃、海檬果、苦楝等喬、 灌木林立於路旁,遮蔭較佳,較適合健行或散步,而自行車道寬闊平緩,很適合老人及幼童行走。 附近又有榕樹公園及林間步道,若以健行或賞鳥為主,則可以選擇從東港端進入;若想騎自行車悠遊壯圍海岸, 而又沒有自備自行車,則應選擇從永鎮廟進入,東港並沒有自行車出租店。

沉靜壯圍海邊

壯圍海邊不如頭城海岸熱鬧,沒有衝浪,沒有岩岸,沒有港口,沒有碼頭,沒有紀念館,沒有擁擠的觀光客,沒有絡繹不絕的人群,僅有純樸的鄉民,以及一條海岸線。在公館可以遠眺「龜山朝日」,大福海邊偶有牽罟活動,但大部分的岸邊,總是靜靜地佇立在海洋的身旁。

這裡是台灣東北部濱海線最沉靜的一段,海浪重複拍打著岸邊,數十年如一日。與熱鬧的沙灘相比,這段海岸線旅客稀少,也因此反而能獲得更多的個人空間,沒有比基尼、海灘球、帳篷,沒有喧囂擾嚷,沒有四處兜售的流動攤販,可以肆意坐在沙灘的任意角落,海灘彷彿是自家的後院,累了倦了,就來這裡走一走,看看海,聽聽浪聲,讓輕柔海風輕觸肌膚、讓綿密細沙包裹腳底,不愉快的事很容易就隨之飄散了。


黎明時曉:燈光通明的車廂顯得夜釣客有備而來,一眼望去十數隻夜釣魚竿排排站到出海口


海灘往南的方向可以看到蘭陽溪的出海口

東港簡易碼頭

由於位於蘭陽溪口附近的簡易碼頭,過去是壯圍鄉東港村村民賴以維生的地方。東港村的漁民們,利用這個簡易碼頭,乘著小船出海捕獲魚隻,靠著每日的魚獲賺取生活所需。

榕樹公園:三敆水的地方

東港海邊公園是自行車專用道的起點,但若是從過嶺村集安宮騎來,這裡變成了終點。但無論是否有騎自行車的習慣,這個種滿榕樹的公園,一直是壯圍鄉民休閒娛樂的集中地。

公園廣場腹地並不大,正好被兩旁茂密榕樹包圍,社區民眾在樹幹間掛上吊床睡網,經常有人在此休息,樹底下則聚集了幾個流動攤販和卡拉OK伴唱機,唱歌、吃飯、閒聊好不熱鬧。

相較於人聲喧囂的公園,不遠處的蘭陽溪、宜蘭河、冬山河三川匯流大海之地,則是水鳥的天堂,因為地理環境特殊,正好是淡鹹水交會處,浮游生物多,淡水魚和海魚都有。我不懂賞鳥,卻為這溪畔的孤寂美景所傾倒,站在公園旁的堤防上,覺得眼前就是一幅由天空、海平面、沙洲、荒草、水鳥鋪織而成的寫實風景畫。望著這片沖積扇,我想起壯圍知名作家吳敏顯曾講過有關這裡的故事,他說50幾年前中南部鬧旱災,經神明指示要取三川匯流之水,然而翻遍地圖,全台灣就只有這裡才有,一群人果真浩浩蕩蕩地到這裡來,取走了「三敆水」。

東港碼頭旁有一處榕樹公園。 種植兩排十幾棵榕樹,樹冠枝葉茂盛,彼此相連, 濃蔭形成天然的綠色涼亭,樹下有攤販商家及投幣式卡拉OK,供遊客遊憩。 榕樹公園底處有一間大眾爺廟,祀奉早期因戰亂、 械鬥或病亡的無主孤魂枯骨。 大眾爺廟旁有小路,通往附近的觀景平台,附近有兩條林間步道,稱為「東港休憩漫步道」, 與海岸的自行車道相接,可以右去左回,環繞一圈。右線林間步道較靠蘭陽溪河口, 步道路況較佳。 曾經還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小樹苗,後來小樹苗逐漸長成大樹,而且還不是普通的樹喔,是一株株的榕樹。 起初樹小不能成蔭,也就沒有如今的公園,後來榕樹成蔭之後,開發成榕樹公園,榕樹下成了附近居民和遠來此地的遊客們的梯往上走,則是小孩的遊樂設施。


蘭陽溪口(北岸)最醒目的就是這個由兩排榕樹所形成的小小公園


東港榕樹公園


榕樹下的小小廣場


攤販在下面搭棚子,不但賣快炒還有卡拉ok可以唱


賞鳥平台




壯圍濱海自行車道入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