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15

社會運動像嘉年華會,不好嗎?

劉黎兒

社會運動是什麼?學生運動是什麼?反核運動是什麼?我自己這些年參與台灣的廢核活動,每次有大規模遊行時,總有人反對把活動辦得像嘉年華會;社會運動像嘉年華會,日本60年代學運的尾聲也有類似狀況出現,連村上春樹都懷疑學運的本質起來,覺得虛假無比,而日本現在的學運也有人認為太流行化,結果擋不安保法案,有什麼用呢?應該有戰略才行,但有人則認為就算沒有達到目標,不計較成果搞下去,還是有意義,或許就會成功,像嘉年華會、像祭典,有什麼不好呢?

每個時代的社會運動目標、型態以及參加的人想法都很不同,基本上還是有些理想與信念才會想要參加,原本就很容易出現歧異,不像為了利益而結合的人反而很團結,而示威性的街頭行動,不論肥皂箱演講、遊行、佔領、演唱會等,形態多樣化,而且在台灣、日本等,街頭運動都越來越和平化,許多示威都在警方嚴格管制下進行,沒有暴力性,讓日本許多早年拼了命參加過學運的世代,覺得不像示威。

村上春樹上大學時,學運已是尾聲,也出現許多讓他唾棄的現象,例如喊罷課最大聲的人卻最早回到教室當乖寶寶上課,其後也去當官或到名牌企業做事,很快就閃到自己反對的權力的那一邊去了;尤其日本學運當時也跟許多既有的左翼組織結合,許多人滿嘴革命,其實是拿學運當流行來看,讓他想到有人手牽手去示威,就會發麻等。



的確,像《挪威的森林》設定的時空就是學運最尾聲的1969年,學運走到盡頭時會有些變形,讓村上春樹反感,而覺得「革命」等字眼遭到濫用,也讓他下定決心要用創新的文字來寫作。

不過現代的學運,則非常不同,主要是出現網路這樣的玩意,改變了學運或許多社會運動的了;不論是2013年的白衫軍運動、去年的太陽花、香港佔中或是日本的大學生乃至高中生的反安保或台灣高中生反課綱微調等,其實就很單純化,背後不再有成人組織為後盾等,而是透過網路來呼喚,因此每個人都是自發自願,看似有組織,其實跟沒有組織差不多。

村上春樹很能理解這樣的變化,才會在去年肯定香港佔中,而且預期或預言了日本也有類似的運動自然發生,而果然在日本也出現了。

日本最近出現站到街頭的社會運動主要有兩大類,其中多少重疊,先是從2011年起的反核電的運動,然後是最近的反安保活動;關於反核運動,如研究1960年代學運的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認為這是非常新的運動,已經很久都不示威的日本人站出來了,最先是2011年5月在東京高圓寺等開始的反核運動,其後變成定期在首相官邸等,大家走向國會附近的人行道,在國會前抗議變成理所當然,普通人也都毫無抵抗地參加,而且讓日本人在國會.官邸前抗議定型化,這是新的社會運動形式的開始。



小熊英二不僅寫了厚厚的書來記錄反核電的每次的示威,而日本的反核示威也有強烈嘉年華會化的部份,不用影像來表現很可惜的鏡頭,或是只是文字還表現不完,因此小熊還拍了電影來記錄這項全新的運動;像素人之亂領導人松本哉在高圓寺或杉並區搞的反核示威(上圖上。劉黎兒/攝),就是如此,讓商店街乃至附近居民自動來參加,遊行裡有許多裝扮(cosplay),扮演新郎的和服是跟鄰居的,也有卡拉OK車、保育園的嬰兒車等等,讓許多主婦乃至小學生都能加入;在新宿等地的示威也有反核人氣組合如「制服向上委員會」等因此而博得全國性人氣。

因為嘉年華會化,示威的門檻越來越低,也才會有大學生的SEALDs在全國各地,或是首都圈的高中生等的組織「T-ns SOWL」在東京澀谷舉辦的反安保示威(上圖下。取材自網路)。這些社會運動,或學生反安保的學運,正如小熊所說的是「極為內發的運動」是日本從1970年之後所未見的大規模的運動。

我覺得這是不錯的,現代這類社會運動嘉年華會化,讓從未上過街的人更能上街,例如2013年309全台廢核大遊行(下圖。感謝邱萬興先生提供),全台共有22萬人上街,因為台灣還沒發生核災,廢核遊行悲憤無奈成份比較低,白天嘉年華會式的遊行,才能讓許多父母帶著小朋友走完全程,或是有許多名人演出的廢核晚會,也吸引許多年輕人一起守夜到天亮來升反核旗。

雖然台灣核電事態嚴重到讓人感到只是這種嘉年華會般的示威行嗎?或是日本也有人認為太過和平的學生、主婦的反安保畢竟不夠力,頂多讓安倍的支持率掉下來而已,結果安保法案還不是強制通過嗎?

的確,或許嘉年華會型的還不足以顯示台灣核電的危險性或核廢無解的嚴重性,但是這樣的運動才能動員更多人,讓更多人體認到廢核是自己的事,而非反核人士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台灣廢核運動,因為主辦者也有許多是年輕人,加入這樣成份,上街的人的年輕人非常多,這是台灣廢核比日本幸運的地方,正是因為廢核遊行嘉年華會化才有的成果。



日本廢核遊行雖然也嘉年華會化,但是許多時候還是工會組織或反核武的左翼組織等人數較多,而且最大特徵是退休老人居多,他們覺得不能把這麼糟糕的爛攤子留給子孫,因為愧疚所以站出來的不少。

社會運動嘉年華會化、慶典化(祭典化),其實也是時代使然,因為我們現在就是活在一個「日常慶典化」的時代,不需要什麼歷史淵源、傳統、季節變遷,也就隨時能驅動起新的一個嘉年華會或慶典,非常頻繁,不需要強大的理由,更不消說,廢核、反安保這麼強烈的因素早就夠了。
此外許多傳統社會運動者,認為嘉年華會化,會掩蓋運動本質,而欠缺足夠戰略性,失敗的可能性很高;不過從我自己的實際體驗來說,上過街的人跟沒上過街的人,其後的人生與行動會有很大不同,站到街頭首先就會改變自己,而且也如SEALDs的奥田愛基在國會的中央聽證會發表演講所說的,「站到街頭的人們已經改變了社會的空氣!」這次反對沒成功,但種子已經種下去了,只要持續下去,終會有成果,或是早已有許多小成果了,社會運動嘉年華會化真的沒有什麼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