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15

光復節?

唐聤耘

日前,以色列總理指控二戰時造成猶太人幾乎滅族的元凶為其時之巴勒斯坦阿拉伯領袖胡賽尼。暫且不論其「政治不正確性」,整起事件中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回應。多少帶有仇恨意味的言論一出,德國「媽媽」隨後「打臉」身為歷史學家之子的納坦雅胡,以國家元首的身分跳出來承擔德國的罪行,表示不必改變「對於納粹大屠殺,德國必須負起全部責任」的歷史解釋。今日德國上上下下對於納粹相關問題幾乎都以十分嚴肅的態度面對,此即德國透過體制內、外教育將轉型正義落實得十分徹底的成果。





Angela Merkel:「喂,德國的錯就德國的錯,不需要你幫我們強詞奪理。」Netanyahu:「喔...好吧...」(默默收資料)(設計對白,EPA)

舉例來說,德國歷史課毫不避諱地讓學生閱讀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史料並進行討論,比起標準答案,更注重學生的思辨能力。曾因此盛讚德國的馬總統為何不試著學習德國的勇於承認錯誤和提倡多元,反而欲強加單一的史觀於國民身上呢?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七十年前中國國民黨來到臺灣,是不能改變的歷史事實。而其究竟是來「光復」、「接收」或「劫收」臺灣,則是歷史解釋。史觀相異造就不同解釋十分正常,異議的出現更可以是開啟對話的契機。臺灣由四面八方而來的人民所組成並共同生活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互相理解、包容,必可一起擁有美好的未來。

然而共創美麗將來的前提是--眾人對於異於自己看法的觀點給予絕對的尊重,並討論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歷史詮釋,這樣的歷史解釋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而在民主的討論過程中一定有許多歧見和爭議,但是真心尊重和包容可以消弭一切衝突。反倒「沒有爭議」才是最可怕的,當社會上只有對當權者有利的聲音,何來制衡的力量?此即為何避重就輕的課綱應該被揚棄,只有單一觀點的歷史也必須被質疑。

筆者以為,「光復節」當然要過,我們活在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只要不妨礙到他人,每個人想怎麼過都是自己家的事。而我們的執政黨一再譴責以政治力量介入課綱的行為,卻對一個充滿政治意味的節日大加宣揚,要大家不要有爭議一起歡樂慶祝,豈不矛盾?

(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