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2016

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南亞往昔光采被中國搶盡,幾被世人遺忘。風水輪流轉,2010年以來,東南亞又重得國際資本的青睞,成為亞太的焦點。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總統重要的競選政見之一。兩岸的統派人士由於意識型態的牽絆,莫不給予高度的政治聯想與負面的評價,或認為新南向政策是對中國的一種對抗策略,或認為新南向政策若無中國的寬容,將處處碰壁。這一類的說法逼得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必須利用各種場合極力闢謠:「我國以貿易立國,必須和全世界進行貿易,西進和新南向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新南向政策,不意味要放棄中國大陸市場,而是要為台灣經濟尋找更大的推動力量,兩岸經營東南亞,不但不互斥,還可相輔相成。」

然不管黃志芳如何解釋,北京仍認為,新南向政策違背經濟原則。而在這些交鋒的語彙背後,究竟真相如何,務須回到歷史脈絡去理解,並藉由數字來回答:

(一)中國自身經營環境惡化: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GDP年增長率9.3%,2012年卻遽降為7.8%,是1999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的最低點。2014年4月8-11日舉辦的博鰲論壇,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黃育川便已指出:「過去10年間,中國的薪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而薪酬在一些東協國家並沒有增長;未來10年,資金以每年400億或600億速度流出中國,其中很大一部分將會進入東南亞國家。」

(二)台商在中國的虧損日深:

根據中華徵信所調查,2012年台灣250個中型集團(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同時達20億元到50億元之間者)有204個集團投資中國,比例接近8成2(81.6%);2012年,這些集團在中國的虧損家數占整體比重的46.47%。在中國高達8萬8000家台商中的90%以上屬中小企業,其中約有4萬多家處於虧損狀況。而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在2013年4月30日接受採訪時指出,台商對中國投資金額自2011年創下新高後,連續4年衰退。顯示,是中國惡化的投資環境逼走了台商。

(三)日商由中國轉至東南亞: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12年日本企業持有現金與存款額創歷史新高,較2011年同期增加3.8%,但民間非金融公司借貸需求卻十分低迷,因此赴海外擴張事業成為必要出路;是年淨海外直接投資總額達1,220億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12%。然而,這股滿溢的金流卻與中國擦身而過,轉進了東南亞。除了中國自身經濟環境惡化外,2012年9月11日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以後,中國掀起58個城市的抗日示威熱潮,也嚇走了日資,致使中國的惡化中的投資環境雪上加霜。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日本2013年在中國的投資暴跌了31%,達49.3億美元;在東南亞的投資卻比2012年增加了55%,達102.9億美元。歷史如可倒帶,而中國如果沒有如此大規模的反日狂潮,也許滿溢的外流日資,會有部分進入中國,也許中國投資環境的惡化程度不至於如此。

上述的資料顯示,台日投資大規模撤出中國,從而轉向東南亞,既有結構因素,也有人為的政治因素,其中結構性因素應是最主要者。也因此,2016年6月9黃志芳在《新加坡海峽時報》專訪時指出:

「我們推動這項政策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國家都在投資東南亞。我們為所當為。事實上我們已經落後美國、日本、印度,甚至趕不上中國。」

當然,黃志芳厚道的說法遺漏了一件事:當去(2015)年3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重申九二共識為兩岸互信基礎時說出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後,其實,更堅定台商做出了出走的決策。

由此看,對台商而言,南向政策除了有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的「拉力」之外,也有來自中國的「推力」使然,蔡英文的南向政策無疑地只是順勢而為之舉。而再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南亞往昔的光采被中國搶盡,幾被世人遺忘。風水輪流轉,2010年以來,東南亞又重得國際資本的青睞,成為亞太的焦點,尤其是,自2012年下半以來,美國在亞太針對中國所組建的再平衡聯盟已明確成型,從南韓、日本、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緬甸、印度,一字排開,陣容整齊。安全與經濟固為兩個不同的範疇,卻會相互影響。美國給予東南亞安全上的信心,對於東協吸引外來資金,產生了很重要的穩定效果。

而從區域政治經濟的觀點看,東協國家夾在美國、日本與中國等大國間,自然希望左右逢源。東協更期望從「多贏」而非「零和」觀點看台資或中資。這一點顯然非滿腦子政治意識者所能理解的。北京學界有個主流的觀點認為,北京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忌憚,升高了中國南進略戰與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地區發生對撞的可能性,而有可能減低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成效。此一觀點顯然不夠全面。當平衡政策成為東協國家的戰略時,只要台灣與其互動本於低調與務實原則,東協國家對台資沒有排拒的理由,甚至是高度歡迎的。畢竟,台灣是資金、技術、管理、行銷與創意的活水源頭。

世界經濟在重組,台灣不能免於潮流,往南是個趨勢所在,正如當年西進中國一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於2016年5月25日回應媒體時說:「這類為政治目的服務、違反經濟規律的做法,給許多台商的利益造成巨大損害,也給台灣的經濟造成不良影響,殷鑒不遠。」

顯然,國台辦至今仍浸淫在狹隘的統獨迷思中,不願正視區域的政經現實,以至於對新南向政策做出了遠離現實的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