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欣陽
我國出口年增率已經連續五個月呈現負成長,七月份比去年同期減少十一.六%。而待在台灣的人才,十年來持續地流失,也引起了中研院的關注。這說明了台灣的東西,外國愈來愈不想買了;而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士,愈來愈不想待在台灣了。
大部分討論出口衰退的文章都指出台灣沒有貿易協定的保障,無法與他國競爭;而討論人才流失則歸咎於台灣不夠開放,提供的環境不夠好。事實上這都只是看表面,無法真正解決台灣當前面對的困境。真正的問題在於台灣產業的空洞化與崩解。出口衰退,一則因為我們的產品本身失去競爭力,二則因為貿易環境對我們不利。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若不能維持本身產業的獨特性及優勢,很快地就會被競爭的對手取代。台灣的半導體及代工業無法面對韓國及中國的競爭,而傳統產業也紛紛不敵中國及東南亞諸國的低價傾銷。為降低生產成本,公司、工廠不斷出走,島內產業逐漸空洞化;而如果經濟情勢再惡化,則很有崩解的可能。經濟環境變差,情勢惡化,人才當然留不住,不只外國人不來,台灣人也想要到他國另謀高就。
問題的重點在於台灣的經濟環境在加速惡化中,而非台灣不夠開放。而經濟環境也不是簽幾個貿易協定或弄個什麼貿易架構,技術性地調整一些枝枝節節的方面,就可以改善的。長此以往,台灣最後可能只有石化、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美麗之島將充斥著毒氣,橫溢著污水,而住在島上的我們也只能默默吸進去、喝下去、吞下去。
治本之道,應該以扶植具全球前瞻性質的產業為主,使其生根台灣。並盡一切力量,防杜他國來挖牆腳。而以服務業、運輸業及其他民生產業為輔,活絡巿場交易,促進景氣繁榮。經濟持續惡化,將會影響到社會,尤其是治安;而社會問題若遲遲未能得到改善,便會影響到政治。當政治受到衝擊的時候,台灣幾十年來辛苦奮鬥,百經磨難而獲得的初步民主成果,終將夭折。能不慎乎?
(作者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