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德國北邊一州的鄉村桑德斯內本(Sandesneben),風力發電機裝置(圖片:Wikipedia/Jurgen/Flicker2006年)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10月15日,一篇名為「德國可以成為,未來國際間能源新走向的參考榜樣」(Germany Could Be a Model for How We'll Get Power in the future),該篇旁徵博引的專文內容指出,僅管德國能源政策並不完美,也有諸多缺失,充斥政策妥協(例如,德國仍是歐盟國家裡面,數一數二的超級排碳大戶;且燃媒的火力發電廠佔國內總發電量高達43.2%);然而,德國在2011年311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勇於走上廢核道路(已關閉9座老舊核電,另8座將於2022年以前,全面關閉);再者,德國勇於發展「能源轉型計劃」(德語Energiewende),成為工業國家裡面第1位綠能工業開創者,也是國際間傲視群倫的綠能榜樣。
就在20年前,德國的綠能還剛剛從零開始;到了近10年,德國的綠能也只佔總發電量9%;然而,今天德國的再生能源已佔總發電量的28%;相對而言,核能卻從10年前的1/4總發電量,萎縮為剩下不到15.8%。目前,歐洲國家裡面,只有北歐國家丹麥、瑞典,其綠能發展程度遠比德國來得高;然而丹麥的製造業比率低,且其人口只有5.5百萬人;瑞典人口也只有9.5百萬人,而且這2國皆不算是個工業化密集的國家。相較而言,德國這個高工業化,而且人口達8千萬人,卻能克服重重阻礙,致力發展再生能源,無疑將扮演歐洲未來綠能革命的火車頭角色。
《生態觀察網》(Eco Watch)7月30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報導指出,7月25日當天,包括太陽能、風力在內的德國綠能發電,達到史上新高峰,當日的綠能發電,達成全國總用電需求的78%,遠高於2014年5月間,供應全國總用電量74%的紀錄。
《生態觀察網》引述,長期追踪能源議題超過10年以上,德國記者莫里斯(Craig Morris)的看法指出,這次綠能的破紀錄強勁發電,係源自於當天德國北方及南方,風力強力吹襲的氣候型態,導致境內的風力渦輪發電機,拚命發電,大幅降低燃煤與天然氣電廠的發電需求。
記者莫里斯也指出一項鮮為人知的綠能現象,即德國7月22日當天晚間,當太陽能發電為零,且氣象預測並無強風出現;然而,包括風能、生物質能(biomass)以及水力等再生能源,依舊能夠供應德國夜間25%的總用電需求;此一發現,讓人對於綠能的發電潛能,感到吃驚詫異。
《生態觀察網》引述,《乾淨的決裂》(Clean Break)一書作者戴比得森( Osha Gray Davidson)的看法指出,德國的綠能發展經驗顯示,太陽能與風能,對於高度工業化國家的電力供應,大有貢獻。他說,德國的綠能,足以供應人口8千萬人,全國總電力需求的28%,這對一些工業大國(如美國)的能源政策,頗具啟發性;相較而言,美國的綠能卻只佔總電力的10%。
(德國面臨燃煤與綠能衝突並存現象。圖片:National Geographic)
綠能雄心與挑戰
《國家地理雜誌》專文指出,德國在歐盟國家裡面,其生活電價高居第2位(僅次於丹麥,該國預訂於2050年達到100%綠能國目標),然而,德國大舉轉向綠能的「能源轉型」政策,獲得92%高民意支持率;其支持因素,源自於「生態友善的文化根基」,導致人民集體趨向,願意放棄核能。另一方面,德國政府編列龐大預算(以2014年為例,即高達260億美元),透過電網,高價收購人民或合作社組織所生產的綠能(如風能、太陽能)。目前德國再生能源,已佔全國總發電量28%;德國並設定長遠達成目標,預計到了2050年,德國的綠能將達到全國發電總量的8成(其中風力預計將佔1/3)。
德國發展綠能國度的願景,並非毫無阻礙;例如德國就被批評無力處理高排碳、高污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問題,這類燃煤發電,目前佔德國總發電量約44%;德國則回應指出,先終結高危險的核能,接下來就會處理,德國蘊藏量豐富、廉價,卻骯髒的褐煤問題。此一作法雖務實,卻也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 Sigmar Gabriel),向《國家地理雜誌》表示,今年7月間,他曾政策宣佈,擬對低效能的老舊燃燒褐煤發電廠,加重課徵污染稅,結果過幾天,經濟部就被資方動員的1萬5千名工人包圍;最終,政府同意支付賠償營運損失費用,讓少數幾家老舊的褐煤電廠早早關閉。
專文內容指出,維爾德波爾茨里德(Wildpoldsried,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是個成功發展綠能的鄉鎮;當地有著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biogas)等3種可再生能源,其綠能產出,超過當地使用電量5倍之多。居民愛西德勒(Einsiedler),他參與風力渦輪機發電這個項目,一開始想要召募共同投資者,的確遭到一些困難,後來總算找到30人參與第1批風能投資;其後召募第2批投資者就順利多了,總共有94人參與。一開始當地反對者,認為風力渦輪機與當景農村蘆筍田景觀格格不入;然而,隨著投資者增加,人們的負面態度也跟著改觀。
(德國能源轉型計劃圖:太陽能(如橙色區塊);風能(如綠色區塊) 。National Geographic)
綠能願景根植民心
專文指出,要說服農夫和屋主,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電池面板並不困難;因為,德國從2000年開始實施「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誘因,每千瓦/小時給予0.5歐元(相當於台幣18.1元),這算極為優渥的收購價錢,以至到了2012年,德國在這個單一年度,就有76億瓦(7.6 gigawatts)太陽能電池面板的申設;當晴天之際,這些太陽能就能產出,相當於7座核反應爐的電力。德國太陽能電池工業,也獲得蓬勃發展;不過,隨後中國的太陽能工業跟著崛起,其報價比德國更低,這使得太陽能裝置,更易於普及全球。
德國後來為了讓太陽能,能夠與石化能源齊頭競爭,規定新申設的大型太陽能電池面板,每千瓦/小時給予低於0.1歐元(相當於台幣3.62元)的電力收購補貼;事實顯示,太陽能已不再昂貴,其價格已經足以跟石化能源,一較長短。
專文指出,為了支持發展綠能政策,德國透過立法,對於電力使用者,採取附加稅捐(surcharge),規定每使用千瓦/每小時的電力,就增加6.17歐元(相當於台幣223元)附加收費;其負擔約為,每個人每月增加18歐元(相當於台幣651元)。這項附加捐,對部份人士而言,是個重擔;不過,一般收入的工人,並不會被扣到這筆費用,這些中低收入者,可以獲得減免。
德國的綠能經驗,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推進,為德國再生能源打下深厚的發展基礎。終結核能已成定局,未來德國必須棘手處理者,為高污染的燃煤發電問題(佔總發電量約44%),而且目前處理煤電縮減進度,遠遠落後原預定的進度時程。僅管,德國總理梅克爾,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去年秋季曾表示,以1990年排碳量為基準,德國將在2020年,達成40%減碳目標,《國家地理雜誌》專文則對與該目標是否能如期達成,持保留態度;並希望德國能為其碳氣減排計畫,付諸更多實際行動。
(2014年德國能源供電比率,分別為天然氣9.5%;硬煤17.8%;褐煤25.4%;核能15.5%;綠能26.2%;其它補充能源5.4%)。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10月15日,一篇名為「德國可以成為,未來國際間能源新走向的參考榜樣」(Germany Could Be a Model for How We'll Get Power in the future),該篇旁徵博引的專文內容指出,僅管德國能源政策並不完美,也有諸多缺失,充斥政策妥協(例如,德國仍是歐盟國家裡面,數一數二的超級排碳大戶;且燃媒的火力發電廠佔國內總發電量高達43.2%);然而,德國在2011年311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勇於走上廢核道路(已關閉9座老舊核電,另8座將於2022年以前,全面關閉);再者,德國勇於發展「能源轉型計劃」(德語Energiewende),成為工業國家裡面第1位綠能工業開創者,也是國際間傲視群倫的綠能榜樣。
就在20年前,德國的綠能還剛剛從零開始;到了近10年,德國的綠能也只佔總發電量9%;然而,今天德國的再生能源已佔總發電量的28%;相對而言,核能卻從10年前的1/4總發電量,萎縮為剩下不到15.8%。目前,歐洲國家裡面,只有北歐國家丹麥、瑞典,其綠能發展程度遠比德國來得高;然而丹麥的製造業比率低,且其人口只有5.5百萬人;瑞典人口也只有9.5百萬人,而且這2國皆不算是個工業化密集的國家。相較而言,德國這個高工業化,而且人口達8千萬人,卻能克服重重阻礙,致力發展再生能源,無疑將扮演歐洲未來綠能革命的火車頭角色。
《生態觀察網》(Eco Watch)7月30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報導指出,7月25日當天,包括太陽能、風力在內的德國綠能發電,達到史上新高峰,當日的綠能發電,達成全國總用電需求的78%,遠高於2014年5月間,供應全國總用電量74%的紀錄。
《生態觀察網》引述,長期追踪能源議題超過10年以上,德國記者莫里斯(Craig Morris)的看法指出,這次綠能的破紀錄強勁發電,係源自於當天德國北方及南方,風力強力吹襲的氣候型態,導致境內的風力渦輪發電機,拚命發電,大幅降低燃煤與天然氣電廠的發電需求。
記者莫里斯也指出一項鮮為人知的綠能現象,即德國7月22日當天晚間,當太陽能發電為零,且氣象預測並無強風出現;然而,包括風能、生物質能(biomass)以及水力等再生能源,依舊能夠供應德國夜間25%的總用電需求;此一發現,讓人對於綠能的發電潛能,感到吃驚詫異。
《生態觀察網》引述,《乾淨的決裂》(Clean Break)一書作者戴比得森( Osha Gray Davidson)的看法指出,德國的綠能發展經驗顯示,太陽能與風能,對於高度工業化國家的電力供應,大有貢獻。他說,德國的綠能,足以供應人口8千萬人,全國總電力需求的28%,這對一些工業大國(如美國)的能源政策,頗具啟發性;相較而言,美國的綠能卻只佔總電力的10%。
(德國面臨燃煤與綠能衝突並存現象。圖片:National Geographic)
綠能雄心與挑戰
《國家地理雜誌》專文指出,德國在歐盟國家裡面,其生活電價高居第2位(僅次於丹麥,該國預訂於2050年達到100%綠能國目標),然而,德國大舉轉向綠能的「能源轉型」政策,獲得92%高民意支持率;其支持因素,源自於「生態友善的文化根基」,導致人民集體趨向,願意放棄核能。另一方面,德國政府編列龐大預算(以2014年為例,即高達260億美元),透過電網,高價收購人民或合作社組織所生產的綠能(如風能、太陽能)。目前德國再生能源,已佔全國總發電量28%;德國並設定長遠達成目標,預計到了2050年,德國的綠能將達到全國發電總量的8成(其中風力預計將佔1/3)。
德國發展綠能國度的願景,並非毫無阻礙;例如德國就被批評無力處理高排碳、高污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問題,這類燃煤發電,目前佔德國總發電量約44%;德國則回應指出,先終結高危險的核能,接下來就會處理,德國蘊藏量豐富、廉價,卻骯髒的褐煤問題。此一作法雖務實,卻也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 Sigmar Gabriel),向《國家地理雜誌》表示,今年7月間,他曾政策宣佈,擬對低效能的老舊燃燒褐煤發電廠,加重課徵污染稅,結果過幾天,經濟部就被資方動員的1萬5千名工人包圍;最終,政府同意支付賠償營運損失費用,讓少數幾家老舊的褐煤電廠早早關閉。
專文內容指出,維爾德波爾茨里德(Wildpoldsried,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是個成功發展綠能的鄉鎮;當地有著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biogas)等3種可再生能源,其綠能產出,超過當地使用電量5倍之多。居民愛西德勒(Einsiedler),他參與風力渦輪機發電這個項目,一開始想要召募共同投資者,的確遭到一些困難,後來總算找到30人參與第1批風能投資;其後召募第2批投資者就順利多了,總共有94人參與。一開始當地反對者,認為風力渦輪機與當景農村蘆筍田景觀格格不入;然而,隨著投資者增加,人們的負面態度也跟著改觀。
(德國能源轉型計劃圖:太陽能(如橙色區塊);風能(如綠色區塊) 。National Geographic)
綠能願景根植民心
專文指出,要說服農夫和屋主,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電池面板並不困難;因為,德國從2000年開始實施「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誘因,每千瓦/小時給予0.5歐元(相當於台幣18.1元),這算極為優渥的收購價錢,以至到了2012年,德國在這個單一年度,就有76億瓦(7.6 gigawatts)太陽能電池面板的申設;當晴天之際,這些太陽能就能產出,相當於7座核反應爐的電力。德國太陽能電池工業,也獲得蓬勃發展;不過,隨後中國的太陽能工業跟著崛起,其報價比德國更低,這使得太陽能裝置,更易於普及全球。
德國後來為了讓太陽能,能夠與石化能源齊頭競爭,規定新申設的大型太陽能電池面板,每千瓦/小時給予低於0.1歐元(相當於台幣3.62元)的電力收購補貼;事實顯示,太陽能已不再昂貴,其價格已經足以跟石化能源,一較長短。
專文指出,為了支持發展綠能政策,德國透過立法,對於電力使用者,採取附加稅捐(surcharge),規定每使用千瓦/每小時的電力,就增加6.17歐元(相當於台幣223元)附加收費;其負擔約為,每個人每月增加18歐元(相當於台幣651元)。這項附加捐,對部份人士而言,是個重擔;不過,一般收入的工人,並不會被扣到這筆費用,這些中低收入者,可以獲得減免。
德國的綠能經驗,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推進,為德國再生能源打下深厚的發展基礎。終結核能已成定局,未來德國必須棘手處理者,為高污染的燃煤發電問題(佔總發電量約44%),而且目前處理煤電縮減進度,遠遠落後原預定的進度時程。僅管,德國總理梅克爾,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去年秋季曾表示,以1990年排碳量為基準,德國將在2020年,達成40%減碳目標,《國家地理雜誌》專文則對與該目標是否能如期達成,持保留態度;並希望德國能為其碳氣減排計畫,付諸更多實際行動。
(2014年德國能源供電比率,分別為天然氣9.5%;硬煤17.8%;褐煤25.4%;核能15.5%;綠能26.2%;其它補充能源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