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15

災難過後,我們能做什麼?

史派西
台灣英文新聞 編輯

一場粉塵氣爆,烈焰大火將八仙樂園化身為人間煉獄。災難過後,台灣社會又再一次進入「公式化的檢討」,以及各式各樣的獵巫和交相指責的戲碼,而政府忙於進行輿論風險管控,似乎看不到積極性和根本性的作為,那到底我們能做什麼?

災難過後,我們或許應從幾方面來檢視:

1、 年度編列的防救災預算嚴重欠缺:無論是設備和人力資源,從近年來的幾次災難發生後都不難發現是嚴重缺乏,但卻未見明顯改善,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情況下,防救災整備與演練,向來是所費不貲且難以成為看得到的政績的基礎投資,因此,編不編列,似乎沒那麼重要。

2、 公部門防救災意識低落:致使防救災的預算總被其它預算犧牲、排擠,即使明知防救災設備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況,在意識缺乏又不會因此被監督或遭到懲處情況下,也就沒有優先編列的急迫性。

3、 權責不清的政府機制:以粉塵意外為例,辦理活動的主管機關是交通部觀光局,然而,觀光局沒有檢核防救災的知識和職權,文件審核自然是官樣文章,因此,上自中央政府,下到地方政府,都應有權則相符的防救災機關,藉此才能達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4、 公共場所沒有防救災機制:我們從此次意外中,發現八仙樂園的場所設施,無法讓防救災車輛自由進出的空間規劃,導致延遲救災的寶貴時間,不禁令人質疑,空有防救災法規,沒有被徹底落實。

5、 沒有危機教育:公部門沒有防救災意識,也與人民沒有危機意識有關,而危機意識的薄弱,主要在於基礎教育沒有「危機教育」,而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問題。如果我們能在每一次重大災難發生後,立刻啓動危機教育機制,透過學校教導學生,藉由村里長提醒社區居民,提升防救災的知識,人民的危機意識抬頭後,自然就能遏止業者鋌而走險的意圖。

上述五項問題,無論是危機意識,防救災體系的督導和檢視機制,我們幾乎都付之闕如,因此,每當災難當頭,一窩蜂檢討,風頭過後,歸於無形,這恐怕才是台灣社會最難以預測的危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